目前分類:惡搞、轉載文章 (8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禮堂中充滿了緊張的氣氛,醫生戴上口罩和手套,準備把針線插入病人被捆綁的腿中,此時病人仍意識清楚。當醫生的針穿進腿肉時,病人大聲叫痛;但是,當針穿過病人的腿之後,病人反而異常平靜。

  「感覺如何?」醫生問道。

  「感覺不錯。」病人回答。在場的觀眾無一不倒抽一口氣。「就像你說的,我只記得你的針穿入我的腿,卻不記得有任何疼痛的感覺。」

  「那你反對我繼續縫下去嗎?」

  「不反對,我一點也不擔心。」

  醫生轉身向觀眾解釋:「我發明的流程並不像麻醉那樣移除病人的痛覺,它阻絕的是關於疼痛連結的記憶,使其無法接上病人的神經系統。如果連暫時性的疼痛都不記得,又何須害怕呢?我們的病人顯示,這絕非理論詭辯,你們都親耳聽見他一開始大聲叫痛,之後卻忘了疼痛,而且毫不畏懼再次體驗。我們可以藉由這種方式對意識清醒的病人進行外科手術,這對某些病例極有幫助,例如針對麻醉高風險病患的手術,便可免去麻醉這項步驟。現在,容我報告到此,我還要繼續做縫合手術。」




  政治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認為,在思考動物的道德權利時,問題不在於「牠們能否講道理」,也非「牠們說話與否」,而是「牠們能否感受到痛苦並表現出來」。但是,痛苦是什麼?痛苦通常是指感到疼痛。因此,如果動物會感到疼痛,就值得道德關注,因為感到痛苦本身就足以令人不快。造成任何不必要的疼痛,就是無緣無故增加了令人不快之事的數量。

  疼痛的確令人不快,這點無可爭論;不過疼痛到底有多令人不快?這項思想實驗挑戰的就是人們直覺上認定的:疼痛本身令人不快。此外,思想實驗也區隔了對於疼痛的感受,以及對疼痛記憶的預期反應。由於場景中的病人不記得疼痛這回事,對於迫在眉梢的疼痛不會產生不愉快的聯想,因此就不會產生畏懼的心理。儘管如此,在感受到疼痛的那一剎那,病人的感受仍然是強烈且真實的。

  雖然無故造成他人疼痛仍被視為錯誤的行為──造成疼痛之後,某些令人不舒服的感受會持續存在──但是在忘記疼痛之後,當初那個造成疼痛的行為似乎已不再如此罪大惡極。這不是因為人們未感覺到疼痛,而是因為人們已經遺忘那份疼痛。

  疼痛之所以如此負面,勢必與疼痛會長期在我們身上留下創傷與衍生的恐懼有關,或許我們可以藉此理解痛苦的滋味。舉例來說,劇烈而短暫的牙疼令人不快,但是牙痛終會結束,不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永久性與巨大的影響或改變。然而,如果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經歷這種疼痛,那可真是受苦受難。疼痛雖未加劇,但是反覆的來臨卻讓人產生預期性的疼痛感,不僅會在記憶中留下痕跡,也為這段過去染上負面的色彩:這些要素會把個人承受過的疼痛連結到不斷構成痛苦的模式之中。

  如果這種說法正確,要回答邊沁有關動物的問題,我們需要知道的將不只是動物是否能感受到疼痛,還有動物是否擁有造成痛苦來源的疼痛記憶與預期反應。許多動物當然能感覺疼痛,也擁有疼痛記憶和預期反應,譬如持續遭受虐待的小狗看起來的確是吃足了苦頭。然而,生命短暫的低等動物就不會表現出如此痛苦;吊在釣竿上的魚是不是並未感受到凌遲的痛苦,而只是感到一連串斷斷續續的疼痛?若真如此,也許我們就能像故事中的醫生一樣,不必因對他人造成短暫的疼痛而感到內疚與不安。

  延伸閱讀:疼痛治療的基礎知識(護理篇)http://tinyurl.com/mwqxrky



  參考資料: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著,《自願被吃的豬》(The Pig That Wants To Be Eaten),麥田出版,2012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犯看來相當堅決,但是哈帝確信自己可以突破他們的心防,只要運用一些脅迫的技巧就行。在人犯當中,父親布萊德是個不折不扣的惡棍,是他放置了巨大炸彈,打算殺死成千上萬的無辜民眾。只有布萊德知道炸彈在哪,但是他堅不吐實。

  布萊德的兒子衛斯理與本案無關;不過,哈帝從情報上研判,儘管布萊德在拷問下不露一點口風,但只要在他面前拷問衛斯理,他應該就會招供。就算不是立即見效,至少可以趕在炸彈爆炸前取得口供。
 
  哈帝感到苦惱。他一向反對拷問,每當拷問進行時,他總是藉故離開拷問室;衛斯理的無辜並不是讓哈帝感到良心不安的唯一理由,但確實加重了這種傾向。然而哈帝也知道這是拯救數百名民眾免遭死亡與殘廢威脅的唯一方法,如果他不下令拷問,是否等於宣判了民眾死刑,只因他個人厭惡拷問並缺乏道德勇氣?

 
 
 
  多年以來,諸如此類的場景一直被視為是純假設性問題,或是哲學性質的思想實驗。文明社會不允許拷問,但是這一切都因「反恐戰爭」──特別是發生在二○○三年伊拉克阿布葛拉伊布(Abu Ghraib)監獄美軍虐囚醜聞而改變。爭論不只關乎是否曾經發生虐待行為,是否有人授權虐待,更在於虐待是否必然是錯的。
 
  哈帝的困境是相同處境的簡化版本,任何具道德感與責任感的人都可能處身於此類狀況。支持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拷問的人認為:雖然這種作法很可怕,但是你幾乎沒有選擇,只能動手去做。舉例來說,你如何能冒著再度發生九一一事件的風險,拒絕拷問某個或某群有犯罪嫌疑或相關的人?難道這不是一種道德上的自我放縱?你保持了自身純潔,避免了汙穢卻必要的行為,其代價卻是眾多無辜的生命。如果你能理解哈帝下令拷問衛斯理的案子──畢竟衛斯理是無辜的,那麼拷問有罪者的案子就更不用說了。
  
  上述論點對人權支持者(他們傾向認定所有的拷問行為都是無可辯護的)相當具有挑戰性。為了維護自身的立場,人權支持者可以從兩種策略中任選其一。一是堅持拷問在原則上一定是錯誤的,即便能夠拯救上千萬條人命,但是有些道德底線絕對不能逾越。施行拷問與否可以就個案加以探討,但是對於漠視生命任其死亡的指控卻不可因此動搖。
  
  第二個策略主張:理論上,雖然拷問在一些特殊且罕見的案例中有時是道德容許的行為,但我們仍必須堅持絕對反對拷問,以維護那最低標準的道德底線。在實務操作上,一旦偶爾破例拷問,將不可避免地擴張到原本無需拷問的案子上(能夠加快案子的審理速度,何樂而不為?)。我們會在能拷問的情形下避免拷問,寧願如此,也不要在不可拷問的情形下無意間進行拷問。
 
  可惜,以上這些策略可能都幫不了哈帝。雖然哈帝有充分的理由遵守自我設下的規定而不進行拷問。但是他面對的情況具有相當明確的拷問利益。哈帝的困境不在於能否拷問,而是他是否應該破壞規定,做出他道德良心規範下不被允許的事,以拯救眾多無辜的生命。也許你認為哈帝不該這麼做,但可以確定的是,要做出選擇並不容易。
 
  延伸閱讀: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著,《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商周出版,2008
  
  
  
  參考資料: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著,《自願被吃的豬》(The Pig That Wants To Be Eaten),麥田出版,2012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等兵薩克斯即將進行一項可怕的任務。上級命令他先姦後殺一個因種族問題而無端入獄的女犯人,薩克斯心裡明白這是極不正義的行徑──事實上,這是一種戰爭罪行。

  薩克斯思前想後,發現自己別無選擇,只能遵從上級的命令。若要遵守命令,他打算盡可能減輕受害者遭受的酷刑,盡量不讓她受到無謂的痛苦。如果堅不受命,他自己將被槍決,而犯人一樣會受折磨而死,甚至會更加痛苦。只要薩克斯乖乖執行,對大家都有好處。

  薩克斯的理由很充分,但是內心卻無法平靜下來。他所做的事怎麼可能既是盱衡情勢下的最佳選擇,同時又是一樁恐怖惡行?




  「就算我不做,別人也會做。」這是一般人用來合理化自身惡行的拙劣藉口。只要犯錯,就該負起責任,這跟別人做不做毫無關係。如果你看到一輛敞篷跑車,鑰匙居然留在上面,然後跳上去把車開走,這種行為仍是竊盜,並不會因為你不開自有別人開而有所變化。

  薩克斯的理由略有不同,但是意義重大。他說:「如果我不做,別人也會做,而且結果會更糟。」薩克斯並非只是袖手旁觀地任由惡事降臨,而是盡可能做出最好的──或者是最不糟糕的──結果。

  一般說來,我們認為盡可能阻止傷害發生絕對是一種道德行為。薩克斯能做的就是保住自己的性命,並且盡量讓犯人較不痛苦地死去;然而,他還是必須做出強姦和殺人的行為,而這些行為不可能合於道德。
 
  我們忍不住要問,是否還有第三種可能:也許薩克斯可以一槍打死犯人再飲彈自盡。但是,我們必須停止這樣的猜想,因為在思想實驗中要控制變數。我們問的是薩克斯該怎麼做,而他只有兩種選擇:遵命或抗命。整個思想實驗的重心集中在這個進退兩難的場景上,迫使我們面對眼前的道德問題,而非規避它。
 
  或許有人會說,人們總會在某個特殊場合無法做出正確的事。不管做或不做,都會飽受咒罵;而當不道德的事無法避免時,我們應該做出最不糟糕的選擇。因此我們才會說,薩克斯在做出最佳選擇的同時也犯下了惡行。除此之外,薩克斯的做法也引發另一個問題:如果他確實盡可能做出最佳決定,我們怎能因為他所做的事而責怪甚至於懲罰他?如果他無需受到責備或懲罰,是否表示他做的事並沒有錯?
 
  或許可以這樣回答,薩克斯的行為是錯的,但是薩克斯本人無可非難;他所做的是錯的,但是他這麼做並沒有錯。這種說法在邏輯上站得住腳;然而,這到底是反映了世界的複雜性,還是為了將不合理之事合理化而做的過度扭曲?
 
  我們也可以有另一種答案,那就是結果不能合理化手段,薩克斯應該拒絕服從命令。雖然薩克斯將因此喪命,犯人也將遭受更多痛苦,但至少他做出了道德抉擇,得以維持原先的正直。只不過,這樣的做法會比保住性命與減少痛苦更高貴嗎?



  參考資料: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著,《自願被吃的豬》(The Pig That Wants To Be Eaten),麥田出版,2012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套一句我網友宋胖形容《刺客聯盟》的說法,有些電影預告片看似精彩,但實際上和影片卻是兩回事。

然而,《黑暗騎士》卻是部本片比預告片精彩一百倍的電影,因為太多文戲沒辦法在預告片裡交待清楚,也沒辦法在短短一分半內的預告片體驗整部片的企圖野心

這是一部讓華納片廠能在影史上驕傲的電影,甚至能有充份藉口讓大家全忘記之前四部蝙蝠俠電影(我特指後兩集,喬舒馬克的。提姆波頓的那兩部造景與質感好但卻無法打動我)

不用擔心以下文章藏雷,事實上,一‧點‧雷‧都‧沒‧有!不妨當成看《黑暗騎士》前的導讀。還有認為我標題過於誇張的人,等你看了片就會發現這一點也不誇飾,今年另一部棒棒棒超好看片,很可能落在動畫片《瓦力》(Wall.E)身上。歡迎暑假結束後再來檢驗我的預言。

努力以「個人創作理念」和「片廠賺錢心態」拔河,是每個導演心中最大的習題,以《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為例,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例子。

在我訪問之前,其實早已聽說華納高層希望《黑暗騎士》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在本集中,為之後的DC旗下的漫畫巨作《正義聯盟》( Justice League )電影版鋪路,因此要諾蘭在這片中放入一些伏筆,結果被諾蘭以「愚蠢的念頭」擋回去。

(從這樣的例子來看,《鋼鐵人》與《無敵浩克》之間為了後面電影《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所拉扯的超文本(Hyper Text)連結似乎顯得心計甚重,這些超連結伏筆似乎也只能成為影迷間津津樂道的話題,至於是否能成為電影誕生而鋪路?其實還一切言之過早)

諾蘭只想實實在在完成一部犯罪類型電影,甚至不是部漫畫英雄電影。(他甚至執意以35釐米規格拍片,捨棄目前最夯的數位拍攝手法,這讓很多戲院不太能做他生意。但諾蘭仍堅持電影就是要看35釐米規格,片中還有多場戲是用IMAX鏡頭拍攝,在看片之前我對這做法感覺是無謂之舉,看了之後才發現諾蘭想法是正確的。沒有如此壯麗的巨型銀幕鏡頭效果,根本呈現不了蝙蝠俠從高樓縱身躍下飛行的速度感與視覺刺激。)

就片論片,《黑暗騎士》確實是部極度優異的犯罪類型電影,警匪間的鬥智比心理戰,都有著細膩而深動的台詞觸動觀眾,如蝙蝠俠的管家阿福對他說:「其實這一切是你先越過了常理規範,才有人繼起與你做對。」、「這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以正常邏輯思考,有些人就是只想看世界陷入火海」。雙面人哈維說:「要嘛像英雄般地壯烈成仁,不然就是活得夠久然後成為個大壞蛋。」這幾句話都足以幫台詞功不漂亮的蝙蝠俠添上深刻印象。

對照起漫畫類型電影的冠軍首選《蜘蛛人2》,《黑暗騎士》在《蝙蝠俠:開戰時刻》縝密處理蝙蝠俠的細微原則建構後(如為何要選蝙蝠,如何設計蝙蝠裝與車子等),在本集節奏明快甚多,也討論了蝙蝠俠誕生後的媒體造神運動,開場就有多位蝙蝠俠現身,動機之有趣讓人發噱。

就一部暑假爆米花電影而言,《黑暗騎士》的文戲肯定過多,在反派角色心態側寫下,有著更精準而生動的分析。當你厭惡反派作風時,卻還會同情甚至認同他們的選擇。就這一點來看,《黑暗騎士》比《蜘蛛人2》來得細膩幾分。或許是希斯萊傑演的小丑過於攝魂駭人,他散發出的癲瘋神經喜感無人能敵,那場在醫院炸掉整棟大樓的過程,證明了他為何能被媒體掌聲肯定,甚至有望角逐明年奧斯卡。

在特效化妝的臉龐背後,小丑代表著憤世嫉俗、善於挖掘人類黑暗面等超越世俗想像的個性,也因如此而格外迷人,這些元素都難以在其他漫畫角色中難以尋獲。希斯萊傑為小丑改變的不光是聲線發音與表情猙獰,那些基本配備只顯得匠氣,他難得的是把洞悉人性的自信寫在臉上,即使被蝙蝠俠打到快死也不改嘻皮笑臉。(害我們問小丑有什麼弱點時,編劇笑說小丑可能怕自己太無聊吧)

全片另一個反派雙面人就是小丑工於心計後的受害者。他代表一個純善的正義代表,也會被憤怒心蒙蔽雙眼,為了復仇而性情大變,雖然戲份也很重,但明顯被光芒四射的小丑整個蓋了過去。至於片中的女性角色,也就是蝙蝠俠的愛人瑞秋,仍保持上集的失焦,角色在情感上構築薄弱,或許這是諾蘭在他多年作品中對女性角色處理上總是棘手多刺,往往點到為止。

瞧瞧《頂尖對決》或上集蝙蝠俠,女性角色在他片中全是一個模樣。或許這是為了加速《黑暗騎士》的情節流程,太著重蝙蝠俠愛情部份可能會拖慢全片節奏。而我嫌棄上集動作戲過少的問題,在這集獲得充分解決,除了拳拳到肉的近身對打之外,也強化了蝙蝠俠的飛行本領,另外蝙蝠俠的道具部份則由帥氣的蝙蝠機車取代,能甩尾還能保持強大火力(還不會勾到蝙蝠俠的斗蓬才更厲害),在漫畫般的天馬行空道具設計下,其實還是有相當濃厚的合理性,絲毫不讓觀眾覺得過於誇張離譜。

如蝙蝠俠若瞬間要他從高樓跳下,他也會來不及反應而摔得滿身是傷,這些小細節諾蘭都處理得很好。蝙蝠俠是「人」,是百分百的血肉之軀,我想影史上不會有這麼人性化的英雄人物。但就差在你永遠透視不了他真正的感情能量。蝙蝠俠像是個不管白天與黑夜,都活在面具之下,永遠有著沉鬱無解的自我認同。他努力幫助社會恢復秩序,卻引發了更大社會動亂,甚至在這些混亂背後他還要成為代罪羔羊。他並不快樂,相反地,唯有面對和他同類型的小丑等角色才會產生「同儕心態」,從同一個世界走出來的模子,卻有著天與地的差別。

總結而言,《黑暗騎士》能被大家勇敢預言,將會是今年最優秀的電影,就在於導演諾蘭和編劇們,努力在人物塑型上有著異常多元的反覆論述,一層又一層地把這些角色保護色剝開,讓觀眾在見證這些娛樂我們的角色同時,也窺視我們的多變人格藏在哪個角色之中。這早已跨越漫畫電影所要呈現的娛樂性,甚至比爛好人超人、老是有勇無謀的金鋼狼/綠巨人浩克、享樂主義及攻於心計兩相為伴的鋼鐵人饒富深省許多。



文章來源:http://blog.roodo.com/blue1989/archives/6254753.html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安德烈‧柏納(Andre Bernard)、比爾‧韓德森(Bill Henderson)/輯

陳榮彬/譯



●珍‧奧斯汀(Jane Austen)──《諾桑覺寺》(Northanger Abbey),1818年出版。
退稿評語:如果閣下要我們買下這本書的話,我們寧願用同樣的價錢把書退回去──只求您打消這個念頭。

●詹姆斯‧巴拉德(J. G. Ballard)──《超速性追緝》(Crash),1973年出版。
退稿評語:這作者沒救了──看心理醫生也沒有用。

●賽珍珠(Pearl Buck)──《大地》(The Good Earth),1931年出版。
退稿評語:遺憾的是,美國大眾對任何有關中國的事物都沒有興趣。

●伊爾文‧史東(Irving Stone)──《梵谷傳》(Van Gogh),1934年出版。
退稿經歷:伊爾文‧史東帶著《梵谷傳》找上阿佛烈‧諾夫出版社(Alfred Knopf),依照史東的說法是:「他們沒有打開來看──手稿被放在包裹中原封寄回,在我還沒來得及進家門之前,它就已經先到了。」接下來,《梵谷傳》又被退了十五次稿,最後才終於在1934年通過審稿並出版。到目前為止,這本書的銷量大約是兩千萬冊。

艾蜜莉‧狄金生(Emily Dickinson)──《未命名的早期詩稿》(Early Unti-tled Poetry Manuscript),1862年與出版社接洽(作者死後才出版)。
退稿評語一:奇怪……這些詩的韻腳都押錯了。
退稿評語二:這些詩作雖然辭藻優美,但卻漏洞百出;大體說來,它們都缺乏了一首詩該有的特質。

●亞瑟‧科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血字研究》(A Study in Scarlet),1887年出版。
退稿評語:要連載它,嫌太短;要一次刊出,又嫌太長。

●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聖堂》(The Sanctuary),1931年出版。
退稿評語:我的老天爺!我可不能出版這本書,否則我們只好相約牢裡見了。

●居斯塔夫‧福婁拜(Gustave Flaubert)──《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1856年出版。
退稿評語:你用一堆瑣碎的細節遮掩你的小說,以致它失去了原貌──那些細節寫得很好,只不過太膚淺了……

●鈞特‧葛拉斯(Gunter Grass)──《錫鼓》(The Tin Drum),1961年出版。
退稿評語:這是一本沒有辦法翻譯的書。

●恩尼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春潮》(The Torrents of Spring),1926年出版。
退稿評語:如果我們出版這本書的話,光是用「品味差勁無比」來形容我們就夠了,更別提我們有多麼刻毒傷人了。

●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尤利西斯》(Ulysses),1922年出版。
退稿評語:我們讀過喬伊斯先生的《尤利西斯》後感到很有興趣,我們真希望自己有能力出版這本書。但是就目前而言,書的篇幅太長是個不可克服的問題。我們沒有辦法找別人來幫忙,依目前的出版速度而言,一本三百頁的書要花兩年時間才能弄完……我已經吩咐僕人把稿子寄回去給你了。

●D. H.勞倫斯(D. H. Lawrence)──《查泰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1928年出版。
退稿評語:我是為你好才告訴你:不要出版這本書。

●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白鯨記》(Moby-Dick),1851年出版。
退稿評語:我們必須遺憾地說出我們一致的意見:徹底反對這本書的出版──因為我們認為這本書不會適合(英國的)青少年讀者來閱讀。這是一本很冗長、風格陳舊的書,雖然表現上看起來它是深獲好評的作品,但我們認為它並沒有那個價值。

●納博可夫(Vladimir Nabokov)──《蘿莉塔》(Lolita),1955年出版。
退稿評語:作者實在應該把他的想法都告訴他的心理醫生(他也可能真的說了),而且這本小說也有可能是那些想法經過擴充後的結果──這裡面有些段落寫得不錯,但是會讓人吐到爬不起來,即使是比佛洛伊德還開放的傢伙也會受不了。對於一般讀者而言,這會是一本叛逆的書。這不會是一本賣座的書,而且對於一個剛剛成名的作者而言,也會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這整本書從頭到尾都沉溺在一種墮落的氛圍裡面……而這個故事有些部分是醜惡的現實,有些部分則是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幻想,兩者相互交織,我想連作者自己都已經分不出來了。作者常常寫著寫著就陷入了一種像精神病一樣的白日夢,情節也跟著混亂了起來,特別是那些有關逃亡的劇情……最後的結果,主角好像把自己給變成野人一樣,好可怕。讓我最感到困惑的是──這作者居然還想找人出版這本書?我現在實在找不到出版這本書的理由。我建議不如把這本書用石頭埋起來,一千年後再找人出版。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動物農莊》(Animal Farm),1945年出版。
退稿評語一:我個人認為:蘇聯的對外與對內政策上確實有許多非常值得批評之處;但是我不可能出版……這種把蘇聯批得一無是處的書。
退稿評語二:以動物為主題的故事在美國這國家是賣不出去的。
退稿評語三:……就目前而言,出版這本書確實是個很糟糕的主意……順道一提的是:在這則寓言故事中,如果能讓別的動物來當動物階級裡的老大,而不是豬的話,會比較不傷人。我想,挑選豬來當統治階級,無疑的會冒犯很多人,特別是那些比較容易激動的人──很顯然,蘇俄人就屬於這一類人……
退稿評語四:……你筆下的豬隻遠比其他動物來得聰明,因此牠們最有資格來統治農莊──事實上,不可能有哪家動物農莊是沒有豬的:所以我們需要的不是靠共產主義來統治全世界,而是需要更多有公德心的豬。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明代前期,明朝統治者為了防止海內外勢力互相勾結以危及其封建統治,為了對海外貿易實行最大限度的壟斷,於是執行了一種以朝貢貿易為主的官方海外貿易制度,要求海外諸國以朝貢的形式入明進行貿易,而外國內私人出海貿易則嚴加禁止。

明政府實行朝貢貿易的實質是以賞賚的方式向朝貢國家購買貢品。這些貢品一般由進貢方物。國王附進物和使臣自進,附進物三個部分組成。對於一般進貢方物來說,明朝政府考慮的政治因素比較多,在賞賜物上的虧損確實比較大,而對於在朝貢物品中佔絕大多數的自進物和附進物則是採用給價收買的方法,這本身就是一種國與國之間的長途販運貿易它具有不等價的交換、賤買貴賣的特點,朝貢國既可以把海外奇珍當作奢侈品運到中國來,又可把中國的一般商品運回本國當成奢侈品,因此不管是明朝政府或者是海外朝貢國家都可獲得高額利潤。正因為具有如此重要的經濟利益,故明朝政府不惜利用國家權力,對海外貿易實行控制和壟斷,鼓勵海外諸國入明朝貢,以求海外貨品大量輸入,這就是朝貢貿易得以長期為持的根本所在。

朝貢式的海外貿易對當時的明代極為重要,但是要令這個制度可以運行,有幾個必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外向宣揚明朝,以吸引外國朝貢,二是以巨大的軍事力量去鎮壓那些在海外從事貿易的我國海商集團,因此,便產生了鄭和七下西洋以達到以上目的,以保持朝貢貿易。

─節錄自廖偉明、冼家康、李綺文、梁綺雲、許慧貞《中西文化交流史導修報告:鄭和下西洋》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兌現總統競選政見,新政府將組成「賦稅改革委員會」(賦改會)來研擬賦稅改革方案。面對油價高漲、全球景氣遲緩、所得分配M型化、國家赤字嚴重、《促產條例》即將到期等多方因素衝擊之下,如何規劃國家稅政,並吸引國內外投資、促進產業發展、追求社會公平,已經成為這次賦稅改革方案的巨大挑戰。

有人認為「輕徭薄賦」是當今全球租稅趨勢,但又有人認為國家負債相當嚴重,不能輕言提出減稅。我們願意提供對於全球稅務改革的若干觀察,以為台灣稅改的參考。

舉例來說,以近年來全球平均中央政府稅收佔國內生產比率而言,分別為2006年16.8%、2005年16.1%、2004年14.5%、2000年15.8%,這項結果顯示全球的趨勢並不明確,6年來呈現出微弱先降後升的態勢。

減稅不是世界潮流:

這種現象在高所得國家或歐元區都一樣,只是歐元區平均高出全球平均2到3個百分點,高所得國家卻已經和全球平均拉平。因此,以最近2、3年看,整體而言「減稅」並不是世界潮流!

若以企業獲利必須繳交的總稅率(Total tax rate as % of profit)而言,各年分別為2007年50.7%、2006年54.0%、2005年46.5%。高所得國家分別為41.5%、43.8%、38.8%,歐元區為50.9%、56.0%、49.2%。從這三年稅率看來,是先漲後降,也沒有穩定的趨勢。

而在最高個人和公司所得稅方面,各國適用水準不同,無法直接平均。若比較06和04年資料,在個人所得最高稅率上,有19個國家調降,7個國家調升;在公司最高稅率上,有22個國家調降,7個國家調升。因此似乎有全球趨勢:所得稅(不管是個人或公司)是在調降。但由於中央稅收是在調升,顯然全球的間接稅(消費稅、能源稅等)是在提高之中!

在幾個區域營運中心中,新加坡將最高個人所得稅由02年26%陸續降到06年21%、07年20%,最高公司稅也由25%降到20%、08年18%;香港同期間最高個人稅率卻由17%調高為20%、最高公司稅由16%調高為18%,以彌補赤字。

星、港在08年,兩種所得稅已經一樣高。只是,荷蘭最高個人所得稅維持在52%高檔,但公司所得稅由35%降到30%。瑞士各邦不一,但最高個人稅約為24%;最高公司稅維持9%的低水準。

韓國最高個人稅率在06年降了1%,到35%;最高公司稅率則在05年由27%降到25%。中央層級的租稅負擔比率,新加坡在2000~06年間約降了3%,達到12.7%的低水準,其他各國則沒有明顯變化。

因此,全球租稅政策是降低直接稅(個人和公司所得稅)、提高間接稅(消費稅、能源稅等)的態勢。在新加坡和瑞士等營運中心,這種型態相當明顯;但香港在反向提高直接稅下,卻以去除遺產稅來維持對富人的吸引力,這迫使星國亦大幅調降遺產稅。

漸進減稅吸引投資:

我國和新加坡、香港都是華人社區,對富裕的投資人的確有競合關係;由於債務嚴重,若為吸引投資而降低個人、公司所得稅和遺贈稅,宜以漸進方式為之,並配套調整消費稅、課徵能源稅、縮減政府支出,方不致寅吃卯糧,並惡化政府債務。

─杜震華,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5/31媒體報導,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提出防止M型社會之治標方法,應對富人增稅,窮人減稅,指出綜所稅最高稅率40%不用再降,同時建議復徵證交稅及促產落日不要局部復活。

張董事長是眾所尊敬的科技大老,其所經營之台積電及其員工,多合法享受優惠之租稅獎勵,其上述發言,在目前一片減稅氛圍中,帶來不一樣的思維。

輕稅簡政是社會大眾認同之目標,而維持租稅公平、社會正義與促進經濟發展,則是租稅政策之原則。個人認為稅改的思維在於:「低稅率、防規避;少減免、廣稅基」,分述如下:

一、低稅率、防規避:

租稅是必要之惡,任何會減少人民荷包的事,都是吃力不討好的,但政府施政除兼顧財政收支之平衡外,更要維持與對手國之競爭力。以遺產贈與稅是否調降之議題來說,從社會公義之角度,課徵遺贈稅,可避免所謂「經濟世襲」。

降遺贈稅資金回流:

但國際化社會,人民有更大之機會選擇其居住地、投資與理財活動。當金融自由化,國人之資金匯出低管制,且新加坡及香港均無遺產稅之影響下,我國目前過高之遺贈稅率,無疑是中高階層資金留滯國外之原因之一,當然過去之政局不安、匯率貶值及利息過低,亦責無旁貸。

何況在公平競爭的法治社會,所稱的「富人」,其財富並不全然是藉由免徵所得稅之土地或證券交易所得而來,仍有相當比例的「富人」,其財富是靠努力打拼、承受失敗風險,而且合法繳納所得稅後累積的。如果這些辛勤所得的富人,其生前贈與或身後遺產,再被課以50%之遺贈稅,是否真能符合「社會價值」之期待,亦值得討論?

所謂「人不親土親」,我國如果能合理調降遺贈稅(例如20%以下),相信在目前政治穩定、兩岸關係和緩之環境下,國人資金將會大幅回流,帶動國內之投資及經濟。

另外,在企業國際化環境下,我國之稅制不僅要降低名目稅率,同時也要強化防杜避稅,目前我國已實施移轉訂價規範,但下列反避稅規定,宜速訂立:

(1)資本弱化之防範:避免國際化企業在我國高額舉債,以負債代替資本,透過利息費用,稀釋所得。

(2) 受控外國子公司利潤強制分配:跨國公司盈餘如留滯於低稅率地區的受控外國子公司(Controlled Foreign Company, CFC),非因合理經營需要而不分配利潤,或減少分配,應視同利潤分配,計入在台母公司之所得課稅。

減名目稅率增投資:

二、少減免、廣稅基:

我國的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香港、韓國都致力於調降名目稅率,以吸引投資厚植稅基;而我國卻面臨稅基嚴重侵蝕、名目稅率無法調降之困境,癥結在於過多政策不明的租稅減免所造成。

個人認為建立「低稅負、少減免」的租稅環境,不但讓稅制更公平與簡化,並可避免政府的無效率,以及不當干預所造成的資源扭曲。對企業而言,更可在合理的稅負環境中,節省花在爭取減免稅捐的成本,讓企業經營回歸市場競爭機制。

減稅人人都要,但所減的稅最終仍要人民負擔,如果連高科技領袖張忠謀董事長都主張促產落日不要局部復活,則社會大眾及立法當局應當支持行政部門的專業決策。稅改沒有特效藥,需要長期規劃,行政當局要有健全合理租稅架構之責任及勇氣,減少不必要之租稅減免,全面降低名目稅率,活化投資厚植稅基。

─薛明玲,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台灣科技大學兼任教授



稅務環境之優劣,對吸引外商投資台灣及使台灣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之經濟個體,具有舉足輕重影響。本會期望能持續與財政部共同建立一個與國際租稅實務更加接軌的稅務制度,並希冀台灣商業環境的吸引力及競爭力更上一層樓。

依據現行台灣稅務實務,稅務機關傾向廣義解釋台灣來源所得。支付給外商的款項常被歸類為是台灣來源所得的「其他所得」,即便是服務提供地在境外取得的款項,皆被視為是台灣來源所得。因此,台灣企業於支付款項給外商時,即使服務價款皆因服務提供地而在境外取得,仍須扣繳20%所得稅。

外商以所得額納稅:

再者,外國營利事業的台灣分支機構常被要求依據集團全球移轉定價政策之規定分攤支付移轉定價費用,而依據現行台灣稅捐稽徵實務,上述費用支付予國外時會被視為是外商的來源所得並被扣繳。因為台灣來源所得的範圍廣泛且定義未臻明確,外商在台營運單位面臨高稅務成本的問題,此舉也導致台灣在吸引外資的層面上處於較不利的競爭地位。

本會敦請財政部協助釐清台灣來源所得之範圍並明確界定台灣來源所得,讓企業在稅法遵循上沒有灰色地帶。台灣公司支付給外商的移轉定價支出如可取得完整的常規交易佐證文件,即不應被視為台灣來源所得,也不應被扣繳。此外,除了20%的扣繳機制外,我們建請讓外商有選擇以申報方式完稅之機會,此舉將使被視為有台灣來源所得的「其他所得」的外商也能享有與其收入配合的相關成本費用扣除的權利,使外商僅就所得額而非收入納稅。

現行台灣與十六個國家簽有全面性租稅協定。租稅協定根本的目的在於促進簽訂雙方國家的稅務居民租稅上的互惠。在台灣,商用營業利潤免稅須經事先核准程序,而其他租稅協定簽署國家並無此項規定。此外,於此項事前核准機制下,申請商用租稅協定之稅務居民常被要求須準備並提示可觀之文件,故而增加了申請人的行政程序負擔。再者,於申請商用租稅協定的稅務流程上,對於申請人是否符合租稅協定的申請要件,如被認為構成在台灣有固定營業場所的門檻等,不同稅務機關見解亦有不同甚或矛盾之處。此舉已造成租稅協定所訂之優惠因而消失或難以取得的情況。從最近與財政部會談中,稅務委員會了解財政部已正視這個問題,並積極草擬商用租稅協定的查核準則。稅務委員會也敦請財政部於前述查核準則公布施行前,能事先蒐集公眾意見,以確保該查核準則草案的重大稅務問題都已經獲得釐清。

缺乏清楚併購稅法:

優惠的租稅制度及政府的支持是外國投資人決定是否投資於亞太地區的重要考量因素。但是,在最近幾年吸引外人投資的成果上。台灣的租稅環境相較於其他鄰近的亞洲國家顯得較居於劣勢。新加坡的利得稅及所得最高邊際稅率在過去五年間已陸續調降,明年還要將利得稅進一步再調降到18%。香港最近也宣布考慮降低稅率一個百分點,成為15%至16.5%。我們樂見台灣政府已準備調降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至17.5%,此舉將有助於提升台灣的租稅競爭力。當然,調降稅率並不是當前政府在強化租稅競爭力上須考量的唯一手段。此外,外資之所以較偏好香港及新加坡,除了其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較低外,其租稅法令及稅務行政的簡化程度及透明程度亦為主要原因。前述國家作法可供借鏡。

合併及收購已成為全球化的趨勢。併購可以使商業組織透過達到經濟規模及取得市場的策略地位以增進其經營效率。在台灣,對併購相關稅務議題缺乏清楚的稅務法令規定,已成為阻礙併購交易進行的主要因素。

依據《所得基本稅額條例》之規定,台灣個人海外來源所得須於2009年1月1日起或由行政院決定延後的日期起,適用最低稅負制。此條例之生效因有稅務申報的規定,將對於個人及金融機構有極大的影響。稅務委員會懇請財政部儘速與行政院協調,以確定《所得基本稅額條例》之生效日期甚至延緩實施日期,以減少稅務遵循的不確定性,並減輕納稅義務人及金融機構的不安。

─台北美國商會出版,《2008台灣白皮書》





很多人對於稅制的規定所引發的經濟效果並未深入了解,以至於每每觸及減稅就以「劫貧濟富」,或「財政困難」等似是而非的理由而強力反對。遠的如民國74年的營業稅制改革,86年的兩稅合一;近的如土地增值稅減半徵收及遺產贈與稅調降等。以至於我國諸多落伍的、紊亂的稅法都無法改變,致令納稅人支付不合理的稅捐,或花很大的代價避稅。

以營業稅制改革為例,改革前(74會計年度)稅收為392億元,改革後,因採加值型稅制,稅率遠較重重加稅為低,稅收逐年增加,到78年度時稅收高達779億元。再看兩稅合一前一(85)年的所得稅收為3,529億元,兩稅合一後的第三(89)年,稅收高達6,106億元。土地增值稅減半增收前一年內稅收為398億元,減半徵收第三年內稅收增為819億元。

資金外流失業大增:

以上三次稅改均由筆者操刀的文章所促成。筆者因而受到莫名其妙的批評,謂為減稅論的始作俑者。其實,我的主張是:窮人稅要減,富人稅要增。從動態經濟觀之,遺贈稅及土增稅是窮人稅,最好大幅降稅;地價稅及營業加值稅則是富人稅,應該調高稅率。所以,在財政改革委員會運作期間(91-92),我的主張是將加值稅提高到10%,而不是纏小腳式的增加1%或2%。

最近半年多以來,大家都在談M型社會的形成與所得分配不均的問題。而有「租稅政策嚴重向富人傾斜,從調降土地增值稅到遺產稅,受益最大的都是富人,窮人的負擔反而增加……,財政部成為減稅部,淪為擴大貧富差距的幫兇!」的論調。

其實自1980年以來,金融創新、科技革命及共產制度崩潰解放數億廉價勞工推動了全球化,進而衍生無疆界的貨幣及貿易自由化浪潮。研發創新,贏家通吃的產業競爭機制,使科技新貴迅速累積財富,增加所得;而國際勞工供給過多,非技術勞工所得下跌,形成天壤之別,使各國所得分配不均狀況加劇。日本、美國與台灣皆如此,中國大陸也是如此!尤其台灣對中國投資積極開放,資金外流過速,國內投資比率偏低,關廠過多,失業勞工猛增。資金大量外流使所得稅及營業稅的稅基嚴重流失稅收減少;失業增加,失業補貼則不得不增加。財政部當然要想辦法增加稅收。

合理稅制激發投資:

要增加稅收不一定要提高稅率。拉佛爾(註)曲線不就告訴我們100%的稅率是收不到稅的。否則為何土增稅最高稅率不是當初的100%,而降至40%?反對減稅者疏於翻閱財政部的《賦稅統計年報》,看看減半徵收土增稅前一年稅收多少?減半徵收後是增加還是減少?以為減稅就減少稅收,更以為減稅是圖利富人。看到財團地主拿著現金去繳納土增稅,就以為是富人在負擔,學術研究就可以不必做了。

至於遺產稅最高邊際稅率從50%降至40%,只是一個纏小腳式的變革,絕對影響不了財主大戶繼續錢留國外避稅,反使低所得者忽視節稅管道而增加負擔。

希望財政部要將我國極為落伍的稅制做配套式的改變。稅制是轉動經濟世界的摩天輪。良好的租稅體制,使投資者願意投注100單位的資金,產出1000單位的最終所得;不好的稅制,讓投資只有40單位,產出300單位(不是400單位,因為連鎖效應不足)的最終所得。這個經濟如何了得?!稅收如何增加?!窮人既找不到工作機會,其將更窮不待智者。

解決以上的投資缺口,反對減稅者應著眼如何促進新興產業的勃興;如何招商引資;如何再創中小企業生機等,俾讓窮人有工作機會,或提高其投資及勞動意願,讓低所得族群能夠倍增其收入。我們支持稅制改革,令高所得者多負擔稅捐,如某些減免措施之落日,或增課地價稅及營業加值稅;但是,我們更希望建立合理化的稅制,以激發投資意願及勞動意願。因為只有資本累積與勞動積極性的提高,才是提高國家生產力與競爭力的不二法門。

註:拉佛爾主張政府要降低稅率,增加投資。

─蔡吉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新政府上手,百廢待舉,慌亂在所難免。面臨的財經問題,如物價、所得、政府投資,建設財源等,每樣都很棘手。在民主已經頗為深化的台灣,人性充分抬頭,所以決策要很人性化。

我們看到高鐵的自由座車廂擠到爆,對號車廂卻空無一人,可知台灣百姓的勤儉習慣,甘願為節省百餘元從台北站到高雄。財經政策動輒影響人民的荷包,當然再也不是政府說了就算。

建立輕稅簡政:

以物價為例,全球原物料大漲,台灣自然不能置身事外。過去一段時間,政府面對這些物價上揚,所採取的對應策略,不是減稅就是要求凍漲,這些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只能造成短期物價緩漲的假象,終究還是會反映物品真實的價格,老百姓心知肚明。以油價來說,預定了油價調漲的時間、幅度,就不能幻想人民順從地等候漲價而不做任何因應,當然要存兩桶汽油在車上。一旦儲油成為全民運動,就不是抓油蟲可以遏止。所以決策要順應人性。

對抗輸入型的通貨膨脹,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人民有錢。要想人民有錢,國家更要先有錢,才能帶動經濟,創造財富。政府的財政來源,要很寬廣,不能只靠收稅。我國去年(2007)租稅負擔率已降到13.7%,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OECD)的36%低很多,也比鄰近的日本(26%)、韓國(24%)都低,與新加坡的13.7%、香港的12.1%相當。我國整體租稅負擔率雖低,但受薪階級薪資佔報稅所得總額卻高達75%,超過一半的納稅人不用繳稅,顯然避稅的人性,展露無疑。但稅收不足,就可以貿然增稅嗎?人性會把政權淹沒掉。因此,只能循擴大稅基、降低稅率的路上去走,同時合併稅目(現行的17種稅目實在太扯了,以致稽徵成本比率是美國的3倍)、簡化稅務行政,降低稽徵成本,建立優質合理的整體輕稅簡政租稅環境。已經有太多的稅改成功案例,證明降低稅率其實提高了稅收,這給所得稅、遺贈稅,提供寬廣空間。

擴大公共投資:

稅收之外的開源,主要是提升國家資產運用效率。國有財產局於2003年統計的國有財產,包括一般行政機關1兆7550億元、非營業特種基金2兆2632億元、非公司組織國營事業機構4兆4502億元、公司組織國營事業機構3兆7531億元、國營銀行法人6兆1232億元、國有非公用財產價值約9067億元,合計19兆2514億元。2004年又更新為29兆餘元。如以平均年報酬率增加1%估計,就可讓國庫增加2900億元收入,這比錙銖必較,向老百姓荷包伸手,要強得多。此外我們也可以把近3000億美元外匯存底,兌換1000億美元作為「台灣主權基金」,進行全球理財操作,以保守估計,一年增加5%報酬率,每年就有1500億元台幣財源。

政府也不能忘記節流,可以著手地方如精簡政府組織與人員、遏止貪污、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加強預算審查與執行、強化債務管理、制定財政紀律法,持續提升資源運用效率並減少損耗。

台灣經濟的成長,是要靠不斷的建設,擴大內需市場,才能脫胎換骨,加速台灣經濟升級。建設缺的並非錢,而是執政者的決心。誠如筆者過去所言,擴大公共投資不僅不會造成財政困窘,國民黨執政可以在2013年達到預算平衡目標。筆者深信,建設台灣,對抗通膨,提高國民所得,於2016年倍增,是新政府重要的課題,也是新政府必須還給人民的一個公道。只要有對的策略、對的方法以及符合人性的積極行動,必可提升台灣經濟競爭力,達成政府政策目標。

─韋伯韜,行政院前主計長、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財金組召集人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村上春樹在美國的四年生活中,平日最喜歡閱讀美國報紙的《人生協談專欄》,而且因此有許多意外的發現,特別是對於「裸體家庭主婦被強暴事件」,曾留下深刻的印象。

某日的報紙刊載,一位在家裡全裸做家事的女性讀者,被突然撞進來的陌生男人強暴的事件,該當事人投書說,「因為這個事情煩惱,不知如何是好」。

結果第二天,「人生訪談專家」的回答是:「妳發生這種情形,真是值得同情,不過不知妳為什麼要不穿衣服做飯?妳應該避免一些無意義的挑逗。」不料這項回答,立刻引起全美的抗議,多數人聲稱女性有全裸做家事的權利,而且「全裸做家事真爽,沒有人可以剝奪女主人全裸做家事的權利」。

春樹老兄因為這個事件,有一陣子每天都在幻想,全裸做家事會有「多爽」,每天腦海都浮現全裸主婦在燙衣服或在煮飯的白日夢,甚至曾經想自己「實驗全裸」做家事看看。有一天他趁著老婆不在時,正要在廚房前開始「全裸」時,一時想到若是老婆突然回來時怎麼辦?結果就這樣,還來不及想到被突然撞入的人「強暴」,就放棄「實驗」了。

─洪金珠,一九九七年《中國時報》浮世繪版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為什麼鬼怪幽靈老是在陰暗的地方出現?

近日來自英國的科學家揭示了為什麼人們老是會在陰暗的地方疑神疑鬼以為見到了鬼怪幽靈的秘密。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一個研究組發現,當人們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中打量四周的時候,其大腦就會受到矇騙,看到一些實際上根本就不存在於該處的東西。

事實上一些所謂的鬼怪幽靈,絕大多數都是在昏暗朦朧的環境之中出現的,儘管之前還沒有人系統研究過為什麼人們會「活見鬼」,但神經系統科學家早就表示過,這只是人們「心裡作祟」。

現在這項有關人為什麼「活見鬼」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了《PLoS計算生物學》(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研究組人員稱,對於我們見到的物體來說,其周圍環境可謂至關重要,有可能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意識,有時背景甚至會欺騙我們的眼睛,抹殺事實,導致我們平空想像,見到一些子虛烏有的東西。

可見物體背景會影響我們最終所見,或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一些抽像藝術作品會有這麼大的魔力,為什麼我們可以透過印象派油畫的含糊筆觸看到栩栩如生的細節。

該研究組的一位專家,李召平(Li Zhaoping)教授說:「油畫可以在細節上顯得含糊不清。正是因為這種含糊不清,觀眾才得以自由的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而填補這些細節。」

另一位來自倫敦城市大學的邁克-摩爾根教授則說:「我們所見的一切都是產自我們大腦之中的虛擬現實系統的一種幻覺,我們可將這種感覺稱為『受克制的幻覺』。但是,如果輸入我們大腦的是一些模棱兩可,曖昧不清的東西,那麼我們看到的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東西。

比如說,站在倫敦的厄斯頓(Euston)火車站的站台上,只要你去留意去找的話,就可以在地板紋理上找到成百上千的不同圖案,這就是因為大腦對一些不確定因素的虛擬反映。」

為了揭示背景對「人眼」所見物體的影響,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組做了一個實驗。十八名被測試者被要求全神貫注的盯著電腦上的黑色屏幕。每當信號聲響起,被測試者便按下兩個按鈕中的其中一個,以記錄他們是否在屏幕中間看到一個細小的、暗淡的灰色目標矩形。

這個目標矩形並不是每次都出現,而一當它出現的時候,它只會在屏幕上顯示八十毫秒(千分之八十秒)。李召平教授說「如果目標矩形是在一列外觀相似的灰色矩形之間出現的話,被測試者就會經常發現目標,甚至目標沒出現,他們也會聲稱自己看見了。但如果目標矩形是出現在多個光亮的白色矩形之間,被測試者發現目標的次數就少了。

這是因為人們在視覺神經反應上更傾向於在模糊的背景之中看見模糊的物體,他們的大腦會覺得自己看到了某物,這就是其中的奧妙所在。魔術師早就知道這一個竅門。當你看到他們把一個球擲向空中,接著再擲出第二個球,然後第三個球,但第三個球卻神奇的不見了。你就會想他們究竟如何做到的。

事實上,第三個球很可能根本不存在。我們的大腦被背景信息欺騙了,我們誤以為自己真的看到了一共有三個球接二連三的被擲向空中。實驗證明:模糊的背景比明亮清晰的背景更能令我們誤入歧途,致使我們對事實視而不見,卻用自己的想當然來填補那些不確定的空白。

科學家認為鬼怪幽靈多在暗中出現是基於同樣的道理。在陰暗之中,許多物體難被看清,因此激發了人們去填補這些「不確定的影像」所帶來的空白,令人們疑神疑鬼出現所謂的活見鬼之說。實際上是環境背景「欺騙」了大腦,「欺騙」了我們的眼睛。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作者:Chilean



冷冷的夜幾許明燈 指引著幽冥界

牛車的巨輪顛簸了半世紀 憔悴的斑駁定格遙遠的北霜國

蒙娜麗莎淺嚐蓬蓬鬆鬆棉花糖 那甘潤而甜美的微笑

寒冰脆裂了長毛象亙古淚寄的透明白水晶頭骨

冷暢又冷暢閃電凍餾出伏特加純潔清冽 咂一口鎖喉

小米酒瀑布斟滿劍鞘流溢金邊 震盪出轟轟千萬顆檸檬球氣泡

銀色珍珠鼓暢在隻隻小貝殼柔命裏 跳上豐年祭的搗米舞

迴旋又迴旋復活交響樂 灑落金幣碰撞火花

沖天一飛高亢的靈魂憾搖了萬暗中雷峰塔寒窗無限禁錮的朱顏

允諾在地平線交織一回雀躍不已的落雷

凝聚在情人呢喃對望的

瞬間



廣角鏡訕笑著寧靜谷寂松領受瘖啞灌溉落日

遠方跫音蠶食那漫長雪夜

那唇邊

一絲絲的霧滴飄昇眉宇間

隱約羈旅行走在江湖一再薄情等待的歲月

反覆守候不再反覆的

奇遇

惋惜卻又翹盼著能見的邊緣風化了文明進化的稜角

稀薄的西窗曙光輕輕一推海面入心

鴨舌帽青蛙推敲著偵探的煙斗

屏息在微明分娩的時刻



一抹螢火蟲沾足蜂蜜露華如珍珠閃亮般揮毫

穿梭濃濃睫毛林間松鼠彈跳投擲腰果

唇印戳記於瞬間金黃而溫潤包裝起來遙寄

秋田牧野的我懷想發酵而育釀芬芳

路遙彼此無法怪罪一意追求重重挑戰或者迴避的拼圖任務

緊閉雙眼如以油亮青翠將酸棗銳尖果核溫柔潔白底包覆一厚

枝繁葉茂掛著搖搖而終不傾的玉墜

擺渡在鴨綠江口 妳優雅回首 問我還有個多少不知道



淋沐在人面相映桃花的彩雨沉醉

晴空下海隅珊瑚精靈舞纖指化身為礁林

承載拂曉淡綠清苔蓄勢的溫柔

光合作用讓漩渦如牛乳與咖啡翻攪 隨而扭曲圍棋盤世界的失落

當存在的定位點交錯彷彿不曾存在

浪裂線決定將方糖鐫刻愁皺

翦碎衝浪士昔年的風華



當美麗貝齒殞落成老貝殼 而髮絲與薄紗同黑鵝絨進行核融合

童話按摩鋼琴鍵流瀉靜電麻了夢遊的波斯貓

鳳蝶揮翅撒下閃亮的精鱗銀粉徐徐漫步雲端

就讓無限冬眠託付遠方平安夜的銀橇 麋鹿暗空低語

蠟炬點成小木屋與咖啡館吧台長長的下午

燃燒總有灰燼奇妙出現細細鹽巴與粉糖

一碗迴旋著夜鶯從朱門後花園帶來嫩綠荷蘭芹的熱湯

等待冒煙的卡布奇諾



當失眠街頭音樂家翻覆不已的拉起弓弦

大小提琴分立合奏聖誕樂章 悲鳴聚歛 環繞箭下疲憩的安魂

思念枕柄漱刃飛躍長阪坡古道 劈剖冰封稠濃草莓果醬之陣陣雪泥

唱針挑剔薄冰靜默解讀千仞岡板塊紋理的筋脈脆響 刮骨化盡歡笑歲月

一再目睹事實與藉口達成協議 而停電來不及問明上一次的調幅



當電波同星晶流汞望向玉山劃過天際 許下參商星宿奉命之鬧劇落幕的願望

召喚奇異蘋果花與天堂鳥馥郁的相互酬唱

往登機門的窗口試圖捕捉美好的回憶



妳輕眨晶瑩明亮的眸子對望人間而我想起

那一年夏天寧靜海邊的午后西窗外

風鈴輕輕微笑 聆聽搖曳著長天一色嘹亮的落霞夢

倏忽流瀉的潮波追尋深海在浮雲深處閃爍

定情的淚光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ourney's End(旅途終點),J.R.R. Tolkien(托爾金,魔戒第三部曲)



In western lands beneath the Sun

日神之下西方土壤,

The flowers may rise in Spring,

春日到來花朵開放,

The trees may bud, the waters run,

樹木發芽河水飄盪,

The merry finches sing.

快樂鳥雀聲聲歌唱。

Or there maybe 'tis cloudless night,

無雲夜晚或許可以

And swaying branches bear

見到枝葉隨風搖曳,

The Elven-stars as jewels white

精靈星光珠寶白晰,

Amid their branching hair.

閃爍層層分明髮際。

Though here at journey's end I lie

旅途終點躺下歇息,

In darkness buried deep

深深隱匿於幽暗裡。

Beyond all towers strong and high,

高聳雄偉巨塔之外,

Beyond all mountains steep,

陡直山峰危壁之旁,

Above all shadows rides the Sun

日神駕凌陰影之上,

And Stars for ever dwell:

星座於此永遠駐防。

I will not say the Day is done,

不稱此日已到終結,

Nor bid the Stars farewell.

不與星辰揮別再見。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國女詩人安.薩克絲敦(Anne Sexton),The Starry Night(星光夜)



Image Hosted by ImageShack.us


這首詩須佐以梵谷的星夜(The Starry Night)來欣賞。



The town does not exist,

城鎮並不存在,

except where one black-haired tree slips

除了那棵黯黑的樹木滑入

up like a drowned woman into the hot sky.

炙熱的天空,就像是溺水的女人浮散著長髮般。

The town is silent. The night boils with eleven stars.

城鎮是寂靜的,夜晚煮沸了十一顆星星。

Oh starry starry night! This is how

啊!星光閃燿的夜晚,就像這樣

I want to die.

我願死去。



It moves. They are all alive.

夜空移動著,他們都是活著的。

Even the moon bulges in its orange irons

甚至連月亮也腫脹著橘色鐵甲

to push children, like a god, from its eye.

像神一般,用他的目光,推開孩童,

The old unseen serpent swallows up the stars.

隱匿的古老猛蛇,將星星全部吞噬。

Oh starry starry night! This is how

啊!星光閃燿的夜晚,就像這樣

I want to die.

我願死去。



Into that rushing beast of the night,

朝向那頭衝動的暗夜猛獸,

sucked up by that great dragon, to split

遭受那巨龍吸乾所有一切,讓他將我與

from my life with no flag,

我的生命切裂開來,不著痕跡,

no belly,

我沒有了身軀,

no cry.

也不會再哭泣。



這位女詩人的生命,最後仍被憂鬱症征服,留下的是一首首的詩,赤裸呈現弱勢女性最悲最不堪的痛。

家暴侵襲下的疤痕,揮鞭者竟是來自原是自己最愛的人,所有的惡劣情感,會以各種理由,加諸於柔弱的身軀之中。

就如同原本美好的星夜風景,在畫家梵谷(Van Gogh)眼中,在Sexton筆下,竟然變成帶來恐懼扭曲的怪物。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威廉‧巴特‧葉慈(William Bulter Yeats,1865-1939),失竊的孩子(The Stolen Child)



Where the wave of moonlight glosses

月色波光粼粼,

The dim grey sands with light,

沖洗著朦朧的銀色沙灘,

Far off by furthest Rosses

在極致的羅西斯角岸邊,

We foot it all the night,

我們徹夜踏著腳,

Weaving olden dances,

編織著古老的舞蹈,

Mingling hands and mingling glances

眼神交流,手臂交纏,

Till the moon has taken flight;

直到月亮飛逝;

To and fro we leap

我們往來跳躍,

And chase the frothy bubbles,

追逐著飛濺的泡沫,

While the world is full of troubles

而人世卻充滿煩惱,

And is anxious in its sleep.

正在睡覺裡焦灼。

Come away, O human child!

來吧,人類的孩子!

To the waters and the wild

手牽著手,

With afacry, hand in hand,

跟著仙女到水中、到曠野,

For the world's morefull of weeping than you can understand.

悲傷的世界,超過你所理解。



Where the wandering water gushes

奔湧的泉水四處流淌,

From the hills above Glen-Car,

在格倫卡湖上的山坳裡,

In pools among the rushes

水草叢生的深潭淺池,

That scarce could bathe a star,

難得能沐浴一絲星光,

We seek for slumbering trout

我們尋找沈睡的鱒魚,

And whispering in their ears

在它們耳邊輕輕低語,

Give them unquiet dreams;

給它們不安靜的夢想;

Leaning softly out

從滴灑著淚珠的草叢深處,

From ferns that drop their tears

緩緩把頭探出來,

Over the young streams.

在那年輕有活力的溪水之上。

Come away, O human child!

來吧,人類的孩子!

To the waters and the wild

手牽著手,

With afacry, hand in hand,

跟著仙女到水中、到曠野。

For the world's morefull of weeping than you can understand.

悲傷的世界,超過你所理解。



Away with us he's going,

那眼神憂鬱的孩子,

The solemn-eyed:

即將離去:

He'll hear no more the lowing

他將不再聽見群群牛仔,

Of the calves on the warm hillside

在那暖暖的山坡上低吼。

Or the kettle on the hob

將不再聽見火爐上的水壺,

Sing peace into his breast,

充滿寧靜的歌吟,

Or see the brown mice bob

也不再會看見棕色的家鼠,

Round and round the oatmeal-chest.

圍著食櫃前前後後地逡巡。

Come away, O human child!

來吧,人類的孩子!

To the waters and the wild

手牽著手,

With afacry, hand in hand,

跟著仙女到水中、到曠野,

For the world's morefull of weeping than you can understand.

悲傷的世界,超過你所理解。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作者:韓良露(我做了一點小補充。)



西元八六三年,拜占廷帝國的教會(東正教)學者希利爾(Cyril)和他的哥哥墨多德斯(St.Methodius),應莫拉維亞(Moravia)大公之請,前往該公國傳教。莫拉維亞大公國是由斯拉夫人建立的國家。當時的斯拉夫人文化十分低落,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拜占廷帝國代表了先進的文化,因此莫拉維亞大公國大量學習拜占廷文化,包括政治法律禮儀用品等等,邀請希利爾兄弟去傳教,也為了開化人民。

為了便於傳教,希利爾兄弟用拜占廷帝國的文字(希臘文字),把斯拉夫方言的拚音轉化成希利爾字母,進行聖經新約和古希臘作品的翻譯,而希利爾字母(Cyrillic alphabet)也成為斯拉夫各民族文字的來源,而東正教也因此傳入斯拉夫人之中。

■俄羅斯的靈魂之歌

西元九八八年,古俄羅斯人建立的基輔公國的大公伏拉迪密爾一世(Vladimir I)強迫全民受洗,接受東正教為國教,從此東正教的信仰成為俄國人民的信仰,東正教的建築風格、繪畫藝術、音樂聖禮、宗教思想都成為俄羅斯文化的一部份。

從猶太人的早期基督教會到非猶太人的早期基督教會,再到羅馬的基督教會、拜占廷的基督教會,基督教會的基督信仰一直在不同的分裂狀態,爭論的核心有基督的神性、人性之分、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的定義(按:在《尼西亞信經》中,原謂聖靈出於父「從父而生」,羅馬教會自行加上「和(源自)子」(filioque)所引發的聖靈是否也源自聖子的爭議(Filioque Controversy))、基督之母瑪莉亞的屬性、贖罪的方式等等,基督教會的分裂是長期的現象,不是單一的歷史事件造成,但是西元一○五四年,羅馬教會的教皇派遣使者前往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廷教會與大教長談判基督教做禮拜聖餐時該使用發酵的麵餅或不發酵麵餅(羅馬教會使用的是不發麵餅),雙方堅持己見,最後決裂,互相開除對方教籍,從此羅馬教會代表的西方拉丁教會與拜占廷代表的希臘正教(東正教)進入長達九百多年的大分裂,一直到西元一九六五年,東西方基督教會才和解互相承認對方。

東正教與拉丁基督教雖然同源,卻有各自不同面向的基督信仰,拜占廷教會雖是東正教的正宗,但自十五世紀拜占廷(君士坦丁堡落入伊斯蘭教徒手中),以及希臘也被鄂圖曼帝國佔領長達五百年,東正教的信仰反而在俄羅斯大地上成了流傳千年的輓歌,成為俄羅斯人民的靈魂之歌。

我從十七八歲時,狂讀俄國作家的作品,例如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罪與罰」、「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托爾斯泰的小說「復活」、果戈里的小說「死魂靈」、基列耶夫斯基的哲學作品(有關斯拉夫主義與東正教);在這些俄羅斯作品中,我一直發現信仰的主題,也促使我開始對俄羅斯東正教產生興趣,之後再進而對拜占廷神學有所好奇。

拜占廷的神學理論來自原始的基督教義、古典希臘哲學(柏拉圖主義)和猶太宗教的神秘思想(按:居住在基輔附近,南俄草原的卡札爾人國教為猶太教,控制絲綢之路西段的雷東商人(Radonites)是猶太人種)。猶太哲學家在西元一世紀時提出logos是神與人之間的靈,人類只有靠著靈才能擺脫罪惡與墮落,這種靈的思想即新約中所言的太初有道(靈),道與神同在,神就是道,而基督降臨人世即道(靈)成肉身,基督救贖即聖靈充滿世人。

■基督信仰的神祕性

拜占廷教會強調基督信仰的神祕性(Myster),拜占庭文明所在的中心位置(君士坦丁堡,即今日的伊斯坦堡)位於歐亞交界,向東即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與古波斯文明的發源地,再加上巴勒斯坦地區的古猶太文明所在地,因此拜占庭文明除了來自東羅馬帝國的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源頭外,也深受東方神祕主義的文化思想,這些神祕主義的思想也深入拜占庭的基督信仰中。因此拜占庭的東正教信仰強調的是非理性的、超越的宗教經驗,因此聖餐禮拜中,拜占庭教會主張用發酵餅,強調信徒在領聖餐時有如酵母般發酵與基督發生奧祕微妙的結合,東正教信仰也強調上帝神聖的光環,因此在聖像畫中的聖父、聖子、聖靈的背後都有光環罩。

拜占庭的東正教信仰從建立者君士坦丁大帝開始,即採行教俗合一的制度(按:凱撒教皇制(Caesaropapism)),這也造成了東正教在世俗政治上的保守性,俄羅斯的沙皇同時兼有上帝的光芒,(皇帝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只有主張無神論的共產主義者才會推翻沙皇制度,這也是為什麼俄國大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與托爾斯泰在身為堅定的東正教信徒的同時不會主張罷黜沙皇了。

一個上帝、一個帝國、一種宗教,這是拜占庭信仰的核心。俄羅斯東正教即建立在這樣的基石上。這樣的信仰強調位階,因此在三位一體的基督信仰中,東正教強調聖靈出自於聖父,但羅馬教會的拉丁基督教卻主張聖靈出自於聖父、聖子,東正教認為,這是對上帝的大不敬。聖父、聖子、聖靈是三位一體,只有一個上帝,不是二個上帝。

在東正教信仰,現實世界是罪惡的,人類只有仰賴靈光的救贖,基督降臨人間即帶來聖父的靈光,正教相信,人類的墮落起於靈界的墮落,只有藉著聖靈的聖化,抗拒邪惡,朝向至善,人類才可分享神性。但上帝給予人類自由意志選擇朝向善或惡,在東正教信仰中,人類的自由意志中存有背德、向德的可能性(這即是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中一直在探討的主題),因為人類如果一切由上帝安排、決定,那麼朝向至善,實踐美德就成為必盡的義務,那麼向善還有什麼價值而言,就因人類可以選擇,才有救贖的可能,人類不是被迫要住在樂園中,因為吃了善惡之果而離開樂園的人類,要出於自由意志而選擇是否要回歸樂園。

在東正教信仰中,死亡並非人類的懲罰,而是保護,人類難逃一死,因此人類才不敢永遠犯罪。罪帶來肉體與精神的死亡,在死亡中,人類才有復活的可能。復活代表肉體與精神的新生。基督的復活,代表的即是上帝的救贖。但這個永生不會自動發生,必須經由罪與罰的過程洗淨罪惡,上帝的恩典才會降臨。

在東正教國度,復活節是比聖誕節重要的日子,因為基督復活是信仰的核心,因為基督是道成肉身,只有基督肉身的死亡與復活,才可以聯結人類的肉身給予人類復活的神聖救贖。

■虔信者或迷信者

只有明白了東正教的信仰,我才漸漸明白為什麼托爾斯泰會寫出「復活」這本小說,對於東正教信徒而言,屬靈經驗是必須在現實生活中實踐的,因此東正教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教徒要在教會中做聖事,以聖父、聖子、聖靈之名洗禮(浸在水中三次),這些東正教的新皈依者藉著洗禮而植入基督的身體裡(教會)──即在基督裡,在教會中,教民領聖餐,吃基督的肉體(酵餅)、喝基督的血(葡萄酒)等待靈性的逐漸成熟,以回歸上帝的靈光之中。

俄羅斯的東正教信徒,以廣大的農民為主,這點和拜占廷的東正教以君士坦丁堡的城市信徒為主有所不同,因此俄羅斯的東正教信仰發展出獨特的憐憫神學,即強調原始早期的基督教義,當時的信徒都是窮苦身份低賤的小人物,而非東、西羅馬帝國的皇帝、高官貴族、城市中產階級,憐憫神學強調貧窮與苦難的神聖性,因為只有身在貧窮與苦難中的人最能領受基督的信仰,因為當耶穌還在世時,圍繞他身邊的人就是這些貧苦大眾。這正是托爾斯泰解放農奴與捐出財產,以及要穿破衣、住茅屋,要生活得像窮人一般的原因,托爾斯泰相信的神聖與救贖,只有窮人才可獲得,就像聖經中所言,富人要進天堂,比駱駝要過針眼還難。這樣的基督信仰,自然有別於拉丁教會在中世紀時大量販賣給富人贖罪券,東正教信徒一向被認為是虔信者或迷信者,也有部份原因來自於此。

從西元一四五三年拜占廷帝國滅亡之後,俄羅斯的東正教成為東正教世界中最大的教會,從十世紀才開始接受東正教信仰的俄羅斯,卻結合了俄羅斯民間文化發展出具有封建主義色彩的東正教,因為俄羅斯正統教會對統治者的支持,也引發了部份激進信徒的反抗,主張「靈魂得救不需依靠教會」,但這些主張從未獲得廣大虔信(或迷信)的農奴的支持,也導致了歷史的因果引來了俄國無神論共產主義者在執政後對東正教會的打擊,但在蘇聯解體後,去俄國旅行的人不難發現,禁絕了幾十年的俄羅斯東正教信仰又大量復活了。畢竟東正教的信仰是俄羅斯人民的生命之歌。即使世世代代的貧窮與苦難,都不能消滅他們的信仰,反而使他們更親近、更需要基督道成肉身、復活拯救萬民的神聖信仰。

托爾斯泰曾說:「一旦人們相信並履行基督學說,就會天下太平。」俄羅斯從來沒存太平,這究竟是誰的責任?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革命時期的法國皇帝拿破侖在草擬《法典》時,口述民法、型法、商法等法律條文,必須要有十二、三個速記員才可記錄下他的口述內容。拿破侖這種驚人的一心多用的本領涉及到了注意的分配問題。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進行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活動時能把注意指向不同物件的現象。

在實際生活中,有許多活動要求人們分配自己的注意。例如司機開車時既要駕駛車輛,又需要留意車前的行人;教師在課堂講課,既要講授,又要板書,還要觀察學生聽課的情况等等。就是在我們平日騎自行車的時候,眼睛始終要注視前方及左右兩邊的情况,脚要蹬踏板,手還要控制車閘,這也是一個典型的注意分配的例子。

在中國南朝時有一學者劉勰研究過注意的分配問題。他巧妙地設計了一個實驗,讓左手畫正方形,右手畫一個圓,結果都沒有畫成功。儘管畫正方形和畫圓心裏都有明確的規矩,但是左右兩手同時齊畫,往往不能得心應手。

這個事例啓示我們,同時完成兩種活動,往往互相干擾。所以,我們學習任何一種動作,都要專心致志,集中注意。但是,如果滿足注意分配的條件,也可以同時進行兩項活動,即其中必須有一項是相當熟練已達到了自動化的程度,這樣就可以將注意力集中于另外一項活動上。

研究表明,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越簡單,越熟悉,自動化程度越高,則注意的分配越容易。否則越難。例如剛開始學騎自行車時,有時只顧蹬踏板,臨要刹車時就會手忙脚亂,車子也會東倒西歪。如果騎車已經很熟練,就不會有上述情况。如果是學開轎車,則操作更複雜了,相應地,注意的分配也更難了。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據某消費者協會對1000名婦女的問卷調查:有13%的人承認她們經常花一些不該花的錢,購物後常常後悔,因爲在心血來潮時買的東西根本用不上或很少使用。有位離异的中年婦女在苦悶孤獨中每天逛商店,買下許多她在當「姑娘」時愛穿的衣服。這些色艶形瘦的服裝顯然已不合適她的年齡和發胖的體態,但她說:「很想重新活一次,回到戀愛的年齡,因此在商店裏就有一種難以控制的欲望。」

據報道,德國有10%的婦女有購物癖。柏林消費協會調查表明,有100萬德國人(其中90%是婦女)沈溺於購物,染上購物癖的全是上班族和薪水階層。在美國「遺憾消費者」中,女性是男性的兩倍。

心理學家和心理醫生指出:「遺憾消費」可說是輕微心理變態的一種表現。在購物中,壓抑的心情雖可以有所緩解和得到發泄,但爲此却常常付出了可觀的金錢代價。

「遺憾消費者」大致有以下幾種心理隱症:

一、缺乏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在購物中以「名牌」、「高價」、「精品」、「極品」、「孤品」來間接爲自己定位。

二、性壓抑、嫉妒、緊張、勞累、孤獨等都會導致人們無目的地購物。女性由于愛好體育活動、抽烟、喝酒的少,故心理補償與發泄的渠道便多爲購物了。

三、消磨無聊的閑暇的時間。人們在找不到文體活動場所之時,「逛街購物」無形中會成爲業餘生活的一項較主要的內容,這是看起來主動實爲被動的複雜心理過程。

婦女在月經來臨前的幾天裏常伴有「超購行爲」的發生,據英國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72%受訪婦女承認在經前的幾天裏花費過多,過半數的婦女事後感到用錢超出了自己的負擔能力;15%的人因此出現經濟緊張;16%的人因花錢大手大脚而與伴侶發生口角矛盾。」經前婦女心理的煩躁波動無疑是引發「遺憾消費」的導火線。

那麽,如果改變和防止「遺憾消費」的發生呢?

一、上街購物時加强計劃與目的性,打算買什麽就帶上相應數目的錢,這樣可防止「衝動性」購物。

二、使用「改日再來」的延緩方針。你在垂青於某商品時,先別急著掏錢,而是暗示自己:「改天再來買吧」,待改天又來後,由於心情不同了,購物欲可能下降。

三、强化期待心理。對欲購物品盡可能地發現它的不足與缺點,這樣你可在期待更完美的物品問世中,緩解購物欲望。

四、獨自一人上街,又有孤獨感時,常常是面對熱情的貨主而情不自禁地掏了腰包。緩解的有效方法是:對可買可不買的商品狠狠地殺價,這勢必造成碰壁或討價還價之局面,且在討價中也可使你不再孤獨。

五、心中空虛、壓抑、無聊時,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到體育場所去做些較激烈的體育運動,而不去逛街購物。

六、必要時可以去看心理醫生,心病還須「對症下藥」根治。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yaba



偶過人家的花園,陣陣的蟬鳴傳入耳裡,總會湧起哀哀的鄉愁,聽到了蟬鳴,也告知了仲夏的來臨;而此時我宛如大夢初醒般地驚覺,晃著晃著,一年的光陰又過去了。

我是個在鄉村長大的孩子,童年的記憶中,蟬鳴相當刻骨銘心。我並沒有刻意去留意牠,但每當時節走到了六月的時候,牠總會不時地出現在我身旁。

小時後,我喜歡跟在爺爺的身邊,抓著他詢問任何新鮮的事物;第一次看見了蟬,我不忘拉著爺爺的袖口問:「爺爺,那一隻黑黑的又會叫,是什麼東西?」

「那是蟬啊!」爺爺一手抓起了蟬,放到我面前讓我細看,他說:「你瞧!只要這樣輕輕壓著蟬的腹部,就能讓牠發出聲音。」我忍不住稍微把玩了一下,爺爺便趕忙將牠放生,嘴裡還嚷著:「這樣會弄傷了牠的,蟬鳴要遠聽才會悅耳!」

多少年來,我依循著爺爺的話,每當見著了蟬,從來不去抓,只是遠遠地聽著,漸漸地,我認同了爺爺的話。也能體會在空曠的草叢中,不只是聆聽蟬鳴,源源不絕的回音更是由心感動!

六月初,我騎著單車無意經過人家的稻田,那熟悉的蟬鳴又在耳際響起,短短的幾十秒鐘,我澎湃洶湧地鄉愁頓時湧上心頭。待我回神,已經過了幾條小街,一股念頭瞥然興起,我毅然決然掉頭回到了那稻田;這就是蟬鳴,我要用心傾聽,請牠帶我回到童年,我聽到了笑聲、歡樂,看到了花草、樹木,這一切在腦海中歷歷在目,卻如過往雲煙,我想伸手去抓,但只留下惆悵!

我不斷地反問自己,關於故鄉、往事,至今究竟我還記得多少,將記憶倒帶,畫面卻模模糊糊、朦朦朧朧,我心痛不已,懷疑自己是否忘了本。於是,我好想回鄉,想藉由那兒的景色將童年恢復色彩;不由分說,便跳上了車直奔故土。徒步走進了小徑,山中雨霽,雲氣渺渺,兩旁的樹林蟬聲齊奏,清脆嘹亮;再仔細聆聽!遠處還有潺潺的流水生應和著,靜聽萬籟俱寂,我霎時明瞭──多年來我的心靈泉源是源自於這種感覺。

登上山路,我的心情竟然有些微興奮,老家就在前方不遠處,加快腳步,心中不禁吶喊:「我回來了!」轉個灣,三合院前,迎接我的是霜鬢已改的爺爺,他對著我淺淺地微笑,我突然心頭一酸,有另一種感觸──原來,每當我聽見了六月蟬鳴,不知不覺地歲月又走過了一年……。

因此,我認為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恆的。離開家鄉,我以為可以堅強地面對所有的困難,可是碰到了徬徨無助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比別人還要更怕孤單寂寞;是蟬陪在我身旁,讓我更勇敢地突破生命中的難關。但蟬的生命也會結束,終究會有不再我身邊的時候;因此我必須學習著往後如何單獨面對未來的辛苦。

週末,和朋友一同登山郊遊,山在左,整個台中在右,沿路傳來彼此起落的蟬鳴。下了山,發覺其中一隻蟬叫得特別響亮,我索性將牠抓起來放在手中觀賞,蟬的鳴聲在途中沒停過,襯托我淡淡的鄉愁。與朋友談笑間,人已來到山腳下,再瞧瞧那隻蟬,竟已僵死在我手中……。

這時我彷彿領悟:六月蟬鳴固然美麗,但美麗仍有它的有效期限,歲月如是、生命亦如是……。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自Leo大的部落格:http://blog.pixnet.net/NEWLEOLION/post/15663697

這篇寫的直讓我拍案叫絕耶!



很理性的聽候選人講什麼政見嗎?有關政策實現度,專制時期的蔣經國說過:「我心裡想的,就是我嘴上講的;我嘴上講的,就是我要做的。」但民主時代的台灣,現在還是如此嗎?

所以呢!就算是政黨的政策或軸心思想算數,你的看法沒受個人喜好左右嗎?就像:對中國應有的憎惡,與台灣、中國相處的方式,本來就是不可混為一談的。

民主,不是最好的方式──只不過沒有更好的方式而已。新加坡的「能者治國」、「開明專制」好嗎?因為未必見得可以複製,所以不必提。投票就代表自己作主了?也是種錯覺。票投完了,你還做到什麼主嗎?其實也不過是滿足了自己的意向或感覺而已。又因為支票真的未必兌現,所以實際意義也更薄弱。

沒有戒慎恐懼的心態與來自長久培養的正確認知,民主也可以只是種形式而已。前者就是體質與基本盤,後者則是運作的方式。

綠卡有沒有效?只差美國移民局和國土安全部不肯開金口而已;其實有什麼關係呢?這不再贅述啦!看球賽,數據的確是會講話,但有時說的是假話,有時說的是沒有意義的場面話,有時說的是你不懂的話,有時說的是你所選擇自己想聽的話。

喜憎情緒沒什麼不對,只是換到政治界,位居要津者比起一般百姓,更要務實才行──就像包道格總是掛在嘴邊的:「追求美國的利益」。

台灣能不能類比西藏?再說再研究。帶頭抵制奧運?或根本就進行經濟封鎖?幹啊!全世界人民,都應該發出道德譴責;但全世界政府,都不得不謹慎應對。其實講實際選舉利害關係就好,政黨少扯道德大旗。否則,如果明顯的狗皮倒灶就要譴責的話,我們僅剩的那些邦交國,大致上起碼也要再幹掉一半。

中國實際在情感上沒放棄過台灣。說馬關條約割掉了吧?直至民國成立,還有不少中國人考試時冒充台灣籍。為什麼?因為可以加分。台灣和西藏,相對於中國,基本上有什麼不同?淺顯點來看,除了原住民風情畫之外,在影劇、宗教、語文、服裝等各方面,弄出什麼讓全世界都亮眼的「獨特」台灣文化?更別提如果台灣文化就是閩南文化的話。那就拿國服來講吧,曾經為了蔣經國要大家死都不吹冷氣,鼓吹了什麼青年裝──那夠獨特嗎?還是近來的水蓮裝會蔚為風行?

夠力的話,台灣當然可以尋求獨立。美國獨立戰爭,也沒說是國際法理如何如何;南北戰爭,也未必就是什麼統一大義。出發點也都是為了利益而已。成敗則憑實力決定。但華盛頓被紅衫軍打得哭爹叫娘的時候,法國先送來了軍隊,後來又送了自由女神像──那不是標誌著要美國人感恩,而是提醒世人,國際等客觀情勢,是不能不留意的。

除了極度對抗,或政治人物自己利害關係的考量外,外交,是種即使感覺上不著邊際,也最講禮貌的工作;所以有「外交辭令」這句成語。數十年來,除了美國之外,對台灣最重要、或最緊密的國家,應該算是新加坡與沙烏地阿拉伯。至於以常有以天皇遺民回來台灣指指點點的日本,反而並沒那麼重要。

台灣幫沙烏地阿拉伯搞建設、照亮了沙漠;甚至還出兵打仗;但阿拉的子民幫台灣弄十大建設並度過石油危機。台灣在新加坡岌岌可危的建國時期,幫他們建立了整個文官與軍事體系,但他們在台灣陷於困境中,提供了軍事或外交一條非正式但暢通的管道。

台灣先民們,現在還在沙烏地阿拉伯與約旦開飯店大發其財。大致上,再怎樣,台灣也沒理由或膽子去對沙烏地阿拉伯指指點點;反而在那兒搞點發財的偏門還比較實在。那新加坡招誰惹誰?硬要被說成鼻屎大的國家?

姑且不論新加坡國土雖小,算不算經濟的巨人,如果光論大小,能因為新加坡小,就這樣污辱,那別人因為台灣相對於中國,更小,所以給點差別待遇,不也是剛好而已嗎?套用魯迅的理論:心裡沒有人權或尊重的人,也不會有人權或尊重掉到頭上來。

想不起來台灣人民變成妄自尊大,是打哪時候開始的;大概不離民主與經濟的成就吧?兩岸剛開放時,台灣人赴大陸,最普遍看待自己的心態是「有錢」!這些年來,有錢的中國人也漸漸多了,但優越感並未消失──除非有認命在那地方求發展的心理準備,否則還有「咱們民主」的法寶來支撐這份優越感。

就算民主是普世價值,這份成就有獨特到可以驕傲嗎?貧貧富富,起起伏伏,真能拿來憑恃嗎?其實,台灣這些年的「好」,最直接的後遺症,就是在和平、富裕上犯了失憶症。

菲律賓是很好的借鑑。民主?菲律賓沒有嗎?好啦!避開這個話題吧,更別提希特勒也是民選出來的,比起菲律賓,咱們有錢啊!可是忘了就在幾十年前,還有不少台灣女生夢想著去嫁給菲律賓華僑嗎?台灣不好好搞,何以見得以後不會成為現在的菲律賓呢?

國與國之間,正如人與人之間一樣,有貧有富。即使不扶助貧弱,起碼也要互相尊重。很多事情,是階級與經濟的問題。台灣沒人在電影院裡抽菸,大致上也是20出頭年來的事而已,民進黨那張大陸人隨地便溺的文宣,是因為咱們進了精神時光屋,瞬間在文明程度上進化成超級賽亞人,所以就回頭來嘲笑昨日之我嗎?何況,鄭村棋先生說的也沒錯:如果那照片裡有個人回過頭來,是王丹呢?

中國對台灣的強橫、台灣對中國的輕蔑,都在裝著負面影響法碼的天秤上起落著。然而,實務上如何呢?什麼叫查甫找嘸工、查某找嘸尪?在不知何時何日開放中國人來台工作前,有多少台灣人已在大陸占了工作呢?試著抽掉台灣對中國的貿易順差可好?當年台資是為了扶助中國發展而去的嗎?現在台商是因為無緣無故放棄掉台灣好環境而即使無利可圖,也絡繹不絕出走的嗎?

情感上必然會排拒,但實務上已佔了不少有來無去的便宜。台灣,其實只要靜靜涵養自己就好。很多事,是急起來會弄破碗的。回想美蘇飛彈對瞄的時候,一頭是無產階級天堂兼專制殘暴鐵幕,另一頭是自由民主堡壘兼資本主義毒瘤,而且更彼此危害國家安全啊!要漢賊不兩立,早起碼在柏林危機或古巴危機,就該轟轟烈烈幹一場,以免把問題留給子孫才對。可現在看起來,當年如果真的那樣幹了,不是很愚蠢嗎?

世事無情,有時也無理。但如果能壓制情緒,總是有條活下去,甚至活得很好的路可走。句踐都忍了多少年呢?何況台灣還不必做到像越王國那樣。涵養自己最重要!歷史是一條洪流。柏林圍牆瞬間圮毀、蘇維埃帝國瞬間崩解,都是之前想不到的事。未來如何?不必有人像有時準,有時不準;甚至還帶著自己立場的球評一樣來預言。強大自己,或起碼不讓自己變弱,最重要。

否則呢?很想加入聯合國嗎?說穿了,不外乎是擁有國際地位了,可以受啥法理保護,免受中國威脅而已。那麼瞧瞧吧!如果弱小或問題叢生的話,那些民不聊生,或血流漂杵的國家,都不在聯合國裡嗎?

但相對來說,卻也矛盾。如果台灣安全承受的威脅不下於以色列,那反而必須追求和平或精兵到可以像歐美先進國家(其實也不像表面看起來這樣單純)一樣逐漸縮短役期並走向募兵制了?古寧頭與八二三戰役沒被打死的老兵,現在也還沒死光啊!現代台灣年輕人已如此厭惡並自信可免於戰爭了嗎?

這也不打緊!坦白說:台灣目前要更務實點,因為台灣已經輸了;已經自認是弱小了。何以見得呢?常有人說以前「反攻大陸」的號召是騙人的;其實不是──至少在民國54年前不是。本文開頭就提到金門,那兒有個可比擬007系列電影的坑道水城,就是等著萬艦齊發用的。當然,54年時一打就垮,從此斷了念頭,倒是真的。

岡山有多大,毛主席何故必定能成為紅太陽?那台灣真的很小嗎?當年鄭成功都能打到南京了,今日好好幹的話,追求台灣共和國或起碼以中華民國自保,難道是不可能的任務?但今日各種做不到的切割,甚至認為只要中國人一來了,台灣在社、經、國防上就會全面垮台,不是體認到力不如人,先認輸了嗎?如果沒有在勢不可免的交流中起碼站得住腳的自信,只盲目忽略自己已得到的好處,強調可以避免的壞處,那大家還再瞎忙個什麼勁呢?

重點還在於要幹得好吧!高舉認同台灣旗幟,是正港台灣人,但那些殺人放火、橫行鄉里、盜採砂石、排放有毒廢水的,也都是正港台灣人;那又如何呢?所以,認同是什麼呢?

話說民主如何維繫?在於八卦!真要拿出證據才能追,不但媒體都該關門,甚至還不會鬧出水門事件。而由水門事件最後也必須是由內幕人士配合才告定局來看,更多醜惡,是即使八卦了,都難挖掘真相的。所以從好萊塢電影可以看出:不管有沒有51區,政府都是不能信任的;高官甚至總統,都極有可能為了自己的利益搞七捻三。民進黨政府現在是不是在搞乾坤大挪移?我沒有證據──檢察官都沒有,我怎麼會有?然而,太多荒腔走板的舉措,不是振振有辭的事發後說明可以讓我釋疑的。

你知道目前世界上多少國家正舉行公投?內容為何?不知道的話,也就不必太擔心公投沒過,世界普遍會認為台灣不想加入聯合國(相反的,過了的話;也不會多為台灣加入聯合國多些分數)。但我想沒過的話,中國是起碼會拿來說嘴的。那麼,公投過不投,其實影響深遠;所以我們非支持不可囉?是誰非辦不可,讓台灣陷入這進退兩難的危機的?就像,「Un for Taiwan」匾額掛在天后宮裡,這是在考驗媽祖靈不靈驗嗎?

又或者,像《大話新聞》昨天,或一直在入聯、中國或西藏問題上用類似「台灣打算告訴世界什麼」這種標題,現在是怎樣?台灣說了什麼?一直以來,如果以民進黨成敗當成台灣成敗,反國民黨就是台灣人、就是挺台灣這類論述...那其實立委大選就說明了挺台灣的正港台灣人其實起碼不到一半嗎?這是啥東東啊?

誰將愛台灣這原本不必掛在嘴上的高尚情操搞得如此荒謬呢?哪個政黨有這個臉只秀對方陣營滿滿是綠卡的廣告呢?哪種選舉,是自己明明也腦滿腸肥,卻用對手有錢來打動階級仇恨的呢?

證明吳敦義「愛妳唷」錄音帶確非偽造的學者,之後雖非飛黃騰達,也算一路通順。在台灣,專家?學者?對自己專業的堅持到底是什麼?說真的,如果我報NBA明牌給會員,連著兩期槓龜,總也要道個歉,或學股市明嘴耍點小技巧,那身為學界巨擘的李遠哲先生,跨越專業領域,連報了兩期陳水扁,在自承並不理想時,又報了一隻謝長廷──起碼給點歉意或帶個說明可好?不帶這樣瞧得起自己的啊!

所以,就有法醫高大成出席公布胡志強病歷記者會(據說被懲處得忿憤不平),還「解剖馬英九,就知道並不是台灣人」哩!就有民俗專家,拿閩南共通文化來證明台灣文化有別於中國的獨特性,當然更有旅美博士(對,據江霞說,不必當他是台灣人來看),早年在美國當工讀生時,就有權力到警察局看到周美青偷雜誌的口錄。更有在美國專辦移民的律師,上節目拍胸脯保證馬英九肯定有問題。

那麼,政府機關在選前拿咱們的錢打廣告或作置入性行銷,宣導他們為我們服務得有多麼妙,也剛好而已。至於電視台要拿自己人氣節目怎麼搞,是他們的自由。

「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這不是道德訴求。士者,專業人士也。「專業」,是維繫社會運作的最嚴厲尺度;也幾乎沒有例外或人情之常的理由可講。船長或機長為什麼要最後一個棄船或跳傘?不也是一條人命嗎?警察為什麼不能不救被群毆的被害人?不也有自己安全因素要衡量嗎?我向心理醫師或神父告解可怕的性變態渴望時,他們能報警嗎?

愛台灣可以愛到違反專業嗎?當「士」不把自己專業當一回事時,沒人能活得心安理得。至於愛鄉土愛到認為罵粗話也不過是一種親切的「氣口」,由上到下感染,就不必提了。

所以,半夜睡不著會起來看中庸的馬英九,明顯無趣到不是我的同掛,挺他幹嘛?我真的就只是:很想讓專家、愛國者、社會觀察家等啥啥來著充斥的《大話新聞》,留下一些啟示。

立委開票時,三立眾將們看開票看到眩然欲泣的畫面,真的還很想再看一次。其實,經營層蠻家族的三立,對於立台方針、走向,高層彼此之間也並不是沒有爭議的。但就算選後不變好了;總算可以同時在「追求台灣主體性」同時,回歸媒體「監督政府」的天職了;那也算好事一椿啊!但至於某些名嘴們,由藍轉綠,沒問題,畢竟之前披著藍皮,是因為受到國民黨壓迫;那以後能由綠再轉藍嗎?或許可以也說不定,那就真棒啊!

嗯!看著看著,當甫開票,票數就成一定比例拉開時,鍾年晃先生說理應輸的台北縣市輸得沒那麼多,言下之義代表希望無窮;而「誤植」二二八事件恐怖殺人畫面的那位主持人也在過程中喃喃自語票開得還不夠多時,我就知道沒有白看啦!

對與中國經貿,你有什麼看法?其實歷來,能讓情感因素來決定的前途,在於你是不是環境上剛好可以堅守本土,或不知不覺間與彼岸產生了連結而已。而台灣經濟真的很糟嗎?也看你是不是過很很辛苦,或像我一樣其實無所謂而定。所以呢!我堅信台灣民主起碼已到了NBA球迷的境界──由執政成效來決定。投給誰,看個人對生活的感受。所以,不管你對各項議題的看法如何,今天大選的結果,就是對執政者理所當然的否定。

或許你生活過得很好,覺得綠色執政沒那麼差。這次投票結果,則顯示大多數人主觀並非如此。我以前提過:你用「共體時艱」這字串去酷狗看看:從政府單位到民間各色大小公司,以至於小吃店、老百姓,人人都喊著要共體時艱。時這麼艱,幹得好也有限吧?

是啊!選完了,就像球季打完了;不管輸贏,熱鬧一陣子也就算了。你支持的陣營輸了,也未必見得就是你的看法或感覺錯──只是更多人想法與看法與你不同而已。

更不必爭議的是:應該是閃靈率先喊出要「逆轉勝」;而謝陣營也感謝各方「雪中送炭」。八年執政黨,竟然幹到必須冀求「逆轉」;竟然要冒著大雪來選舉──自己過去幹得如何,恐怕是心中有數的吧!

我是認為,雖然各種意識型態都理應受到尊重。但有各種普遍性的原則與理性,仍然根植於台灣人心中。所以即使在馬蕭讓100萬時,我也覺得剛好而已。真的!請不要再認為是什麼台灣人的失敗。如果正港台灣只佔這麼絕對少數,那一切不都更荒謬嗎?我不像陳松勇先生那樣會講道理,但在挺藍挺綠之外,很多真正值得存在的普世價值,就像他說的那樣。

選完了,就算啦!我今天去買了一包豆卷。有家超便宜的店,多年來一大包只賣70元,然而短短兩個月內,他就卯起來漲到90元。政局變了,很多事是不會瞬間改變的。惟一可以慶幸,是終於一黨獨大了。

從三催四請,都請不來杜正勝來看,所謂國會一黨多大有多可怕,還好而已吧!那也不論以行政權來制衡立法權合不合理,如果這樣真的好,或應該,不就該立法,讓立法院占絕對多數的政黨不得參選總統,這不就得了嗎?擺明了,如果謝長廷真當選了,和解共生一陣子後,下次選舉前,行政無能或國會惡霸的爭議,就仍會是鋪陳你我目前的議題。

而做人,不管背後利益關係如何,難道不必在表面上起碼敷衍、反省一下?晚上還沒到,我不敢希望大話新聞諸名嘴們深自反省,起碼在各位繼續為台灣民主或本體性奮戰之前,為自己身為斷送綠色執政元凶一員,致上最高歉意,起碼也要將尊重台灣民意這些話講得誠懇些。目前從開票節目看起來,吳國棟先生說謝長廷無法出線,是大環境的關係。什麼大環境呢?就是綠陣營沒有錢,還有吳莓莓小姐說的「媒體嚴重失衡」。喂!你們在這些話的場所,可是三立啊,而轉到隔壁台,就是曾專訪王默三小姐的民視啊!說句不客氣的話,那些大環境,是列位夥同江霞、莊國榮、杜正勝、阿童哥...等等等(族繁不及備載),都造成有到的啊!

這還罷了!吳國棟語重心長的說:票都投了,無法反選;以後怎麼樣了,大家都別後悔。這是什麼心態啊!其實這次開票結果,正是大家表示曾和你站在一起,很後悔啊!你這可是在扯什麼啊!就算假設是真心真意相信一直宣導的那些東西好了,當那麼多人和你想法不同時,難道還要堅持甚至指責、恐嚇是別人想的不對嗎?難道之前有過「中華民國在金馬」的現象,現在能說「台灣主體在台南」嗎?

晚上大話新聞播出時,鄭弘儀、陳立弘等先生應會持續登場吧!因為這些都是極為出力之人士,所以由他們的言論,就可看出綠陣營東山再起的速度是快是慢。但不管怎麼說,我都十分體諒;綠色支持者能不能反省出這些人實在是造成失敗的根源,所以必須痛罵的道理,則是個人的自由。不過,如果這些高手要反過來罵人,那可就別怪大家翻臉了!

反之亦然,在野勢力何時崛起?其實也是掌握在國民黨手上。而反對勢力總會再滋生,但不必非綠不可。李登輝可惜的是,他曾看出契機,但自己放棄了這個機會。但無論如何,陳總統說一旦民進黨選舉失敗,街頭運動將再起這我怎麼聽都覺得怪怪的話,要實現前,三思啊!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阿夢師解夢 優子姓名學:http://www.fatemaster.tw/index.php



楊仲廷 的內在想法

女生

*感性大於理性,感情豐富,是個性情中人
*熱心助人,在朋友有難時定會拔刀相助,但有時又太過雞婆
*本身較無法控制脾氣,容易情緒化
*遇到問題時會顯得反應比較激烈,沒辦法冷靜
*容易把簡單的事搞得很複雜,令人難以理解

男生


*反應很快、腦筋也動得快
*學習力強,容易適應所在的環境
*讓人感覺很有智慧,也會表達出自己的意見
*雖然很熱心,但沒什麼耐心
*投機心比較重,會耍小聰明或用一些小技巧來達到目的

楊仲廷 的外在行為

女生

*好就好不好就不好,個性非常阿莎力,絕不龜毛
*相信自己人,保護自己人,有時跟大姐頭一樣
*有話直說,不喜歡拐彎抹角
*個性活潑好相處,喜歡交朋友
*脾氣太過火爆,被惹毛則不留情面

男生

*急性子,遇到不滿的事情時就很容易衝動
*有挫折或低潮時,會變得非常消極,自我放棄及頹廢
*EQ比較差,讓人感覺像個善變的人
*熱心助人,遇朋友有難一定會伸出援手幫忙
*是個跟得上時代的人,會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

楊仲廷 的感情分析


女生

*未來是個賢內助,對於另一半非常照顧呵護
*嚮往家庭生活,有老公的疼愛及可愛的小孩是最大的心願
*對感情很心軟、容忍度很高,除非對方劈腿、太過份,否則不會輕易分手
*性愛上很配合另一半的需求,懂得討對方歡心
*天生的感情變化雖然較少,但若有波折就非常痛心

男生


*對於感情的態度比較執著,未來是個會疼老婆的男人
*願意對女友奉獻、付出,感情上比較穩定
*遇到不錯的女孩子會主動去追求,屬於積極型的
*重視性生活,婚後若性生活不和睦將會影響感情發展
*除非另一半讓自己忍無可忍,否則不會輕易放棄

楊仲廷 的幸運禮物

女生

按摩器材(眼花看成按摩棒@@)

黑曜石

銀色絲巾

男生

手機

黑框眼鏡

球鞋



嗯哼,有些還不錯準,尤其是感情那邊(性生活除外)(笑)的。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文章轉載自Yun大的部落格:http://blog.pixnet.net/BasketballBang/post/15182866



二月二九日每四年只有一次,當然要發生點特別的事應景。美國時間二月二十九日,亞特蘭大當地媒體 AJC 驚爆總管 Billy Knight 曾試圖開除總教練 Mike Woodson,卻為老闆們所拒而未成。新聞一出,群起譁然,然未聞任何後續發展。Woody 差點丟官一事僅短暫登上 HoopsHype 首頁,便銷聲匿跡,船過水無痕。

誰來告訴我,我只是多心了?

本來,隨便在哪個老鷹球迷聚集的地方開辦投票,贊成開除教練者絕對佔壓倒性多數。Woody 無時無刻不面臨去職壓力的臨界點,總教練能幹到現在簡直是奇蹟。然而該消息一經 Sekou Smith 批露,卻意外讓人一窺老鷹高層的混亂。話說該則新聞於網站上發布後,網頁曾數度被移除,最後刊出的版本也經過幾次編修。至此,球迷們才知道原來 Billy 在聖誕節後,已三度薦請老闆開除 Woody 並遭否決。

接下來從老 Gearon 耐人尋味的發言開始:



"If we had one [a conversation about Woodson being fired], we wouldn't get into that publicly," said Hawks part owner and NBA Governor Michael Gearon Jr. "And no one is more private in these matters than Billy [Knight]."
HoopChina 在這邊的翻譯大體上為「今天之所以會鬧到公開的地步,是因為 Billy 把事情搞得過於私人化。」觀諸原文,前半段翻譯有誤,老 Gearon 應該是「委婉」地迴避 Billy 與老闆間是否有過對話;但後半段將「private」一詞理解為「私人化」似乎又有其道理。敝人在下我英文不是頂好,除徵詢過幾位朋友的意見,也在國外論壇中搜尋過相關討論。國外球迷亦有針對「private」一詞延伸其義者,認為老 Gearon 暗指 Billy 以私害公。

如據此繼續推論,Billy 勢將落入不堪之處境。他與 Woody 的合約都將於六月三十日到期,而兩人皆未獲得續約報價;Billy 欲於此時最後一搏,力拼季後賽,自不在話下。聖誕節後 Woody 的表現確實令人失望,開除他既可將更多失敗之責歸咎於其上,亦可期待球隊在新教頭的帶領下重獲新生。

但外傳 Billy 向上司建議的繼任人選為首席助理教練 Larry Drew。而季中開除教練後,由助理教練領軍反撲成功者,就個人記憶所及僅 Lawrance Frank 一人;且當時 Byron Scott 被火的主要原因為教練已喪失對球員的有效控制,留下的爛攤子是兩度打進總冠軍賽的那支籃網,與 Woody 所面對的情況幾乎完全不同。

另外,Billy 最後一次試圖開火的時機居然選在亞特蘭大喜獲 Bibby,補上陣容最大的缺陷之後,期間緣由著實令人不明所以。也難怪老 Gearon 在那時公開表示:「此乃 Woody 最後的機會。」將 Billy 與 Woody 綁在一塊,對於經營階層而言,應該是相當合理之事;季中任意更換教練的風險也不比無所作為來得小,尤其是當 Woody 目前在「人和」面向上沒有出什麼大紕漏的時候。

也就是說,開除 Woody 自然不缺理由,時間點與動機卻令人犯疑。

事後,老 Gearon 接受當地電台訪問時,指出當年 Josh Smith 與 JR Smith 在選秀會前的評價差距不遠(大概是就性情部份而言),然日後的發展天差地遠,此應歸功於 Woody;再者,Woody 執教四年來,手邊未曾有完整的材料可供發揮,姑且不論 Bibby 到來後戰績仍無多大起色,Billy 並不打算給 Woody 這最後的機會。

從老 Gearon 的說詞判斷,Woody 的執教能力「可能」受到經營階層的信任;相對地,他們也「可能」已經喪失對 Billy 的信心。在這件事上,Woody 一反過去「跛鴨」得形象,展現出相對強勢的態度。明星賽前,Woody 竟公然開砲,直指老鷹的現況是一團臭氣(fug),也一再強調自己仍是這支球隊的總教練。縱使每季前皆信誓旦旦:「我們要打跑轟,我們要投很多很多的三分球。」私底下 Woody 仍相當重視確實的半場攻勢與防守。

談到這裡先岔開一下,個人認為 Woody 的作法有其道理。事實上,本季老鷹的確較過去重視過渡時期的快速反擊,但成效即使在 Bibby 入隊後依然不彰。主要是老鷹球員甚至包括 Bibby 在內「處理球」的能力有待加強。「處理球」跟「出手選擇」不同,Smoove 的「出手選擇」比起季初已經好上許多,沒有了過多的中長距離出手,該投的時候也不會猶豫。癥結點在其跳投命中率必須加強,而非在對手放他投的時候選擇殺入籃下。「處理球」指的是一位球員得球時,其投切傳的選擇、時機與執行品質。要提升「處理球」的品質,需長時間磨練球員並使其吸收經驗成長。Bibby 的到來自然有助於此,但一來老鷹不是一支由控衛主導的球隊,其風格需要場上每位球員都有一定的籃球智慧;二來 Bibby 也仍在適應自己的新角色。

回過頭來,帶兵嚴格的他與球員的衝突亦時有所聞,幾位得不到其信任的球員絕非不堪打,所受到的待遇卻遠超過正常調度的考量。「只要我還是總教練,今天你們都得聽我的。」是 Woody 一貫的強硬風格。綜合上述,Billy 的選材與 Woody 的用人其相互衝突可說其來有自。事實上,Billy 剛就任時,其心目中總教練的第一人選目前任職於騎士,Woody 則排在第二。或許,對於這兩人鐵板一塊的印象,很可能從一開始即摻雜著水分。雖然身為 Billy 支持者的我,雅不願相信專斷獨行的他,竟也有如此自私而心機的一面,可這樣的猜測不無道理。另一個可能,乃該新聞有引導思考之嫌,此留待後論。

至於 Woody 到底有多少本事與限制,四年多來球團理應了然於胸,老 Gearon 所給的理由其實相當消極。因此個人傾向於老闆們仍將 Billy 與 Woody 定義為過渡時期的臨時內閣,季末欲與此二人一同切割,而非擇一支持。俟經營權穩定後再執行下一步,應當是合理的考量。季中更換教練的風險不會比較低,未見起色的戰績也連帶將看似無為的老闆們捲入爭議中。不輕舉妄動(真不曉得該說是「不動」還是「動不了」)一向是近年來老鷹經營階層的特色,老闆們對於球隊事務不是沒有雜音,卻始終未有重大舉措。因而總是被認為「盲目」地信任制服組與教練團。如今與 Steve Belkin 的惡戰方告一段落,球團就打算在下季提高門票價格,搭配急於進軍季後賽的態度,經營階層似早已蠢蠢欲動。

於是這裡又扯出另一個議題:老闆們涉入球隊事務的程度又到哪裡?若六個星期前總裁 Bernie Mullin 捲舖蓋,標誌著老闆們在擊敗 Belkin 後將更積極涉入球隊事務,與 Billy 在新的體制下互動,那麼由此此事件看來,Billy 似已面臨權力限縮之境地。有趣的是,費城的媒體也來參一腳,順便扯出去年選秀會上亞特蘭大欲以 Chillz 搭配選秀權同暴龍交換 Caldron 之一事,並宣稱失敗原因在老闆否決了提案。不論以哪個時節點來看,Calderon 都是一位優異的控衛,打從他一腳踏進暴龍就是如此。若此消息為真,那麼 Billy 顯然在更早之前便已遭遇問題。但回顧 Steve Belkin 當初讓 Billy 氣得跳腳的理由,不正是因為 Billy 千辛萬苦談出的成果在老闆面前變成了屁? 如果該項交易細節真如傳言所述這般巨細靡遺,老闆們在最後關頭踩煞車的舉動與過去對比難道不像嗎?況且 Bryan Colangelo 亦曾公開宣稱將留下 Calderon,為本消息之可信度又打了些折扣。

一個有助於釐清各項問題的關鍵,在於究竟是「誰」走漏 Billy 開火的消息,以及「為何」出此下策?由於缺乏證據支持,敝人在下我只能以一界鄉民的身分胡亂測一番。誠如前述,該文發表之初,AJC 的處理方式即予人一股事情超出控制的味道。發文前一日,Sekou 罕見地大動作在其 blog 內為文「Shame on Us All」一篇,老鷹隊從上到下都給他激動地批了一頓。身為老鷹隊的 beat writer,Sekou 理當在某種程度上維護球團的利益,而從當時的紛亂來看,Sekou 很可能已經撈過界,各種傳言不徑而走。或許 Sekou 在 blog 裡暗示他自己酒喝多了,明示對於球團的不爽已臻極點,甚至連其 beat writer 的職位也有不保之虞。

一陣混亂之後,文章依然存活了下來,卻沒有了後續。事後,Sekou 僅在 blog 中簡短澄清。寥寥數語,否定一切關於其個人狀況、職位異動等傳言,並堅稱報導字字屬實,絕無虛假。個人推測出於對球團的不滿與失望,是促使 Sekou 擅自公佈此事之主因;不過這件事情本身,在球團內部當屬公開之秘密。

極端厭惡與媒體互動的 Billy 是最不可能放出消息的人;老 Gearon 這邊也沒有多大動機,因為這篇報導所傷害的對象第一為 Billy,排名第二者即為以老 Gearon 為首的經營階層。如果 Woody 真有這麼不可或缺,如果經營階層還在乎經營公眾形象,老 Gearon 就不會只是在事前默不作聲,在事態即將爆發時出來給一條寬鬆的底限,在事後用牽強的理由隨便幫 Woody 辯護。更何況,Billy 本就處於權力結構中弱勢的一方,經營階層大可私下解決,完全沒有公開的必要。除非 Billy 手中握有什麼老闆們見不得人的把柄,不過這聯想未免太遠。

而從報導中引述老 Gearon、Woody 與隊長 JJ 的談話這點推論,Billy 開火的事情在球團內部應非秘密,卻也不見得是由經營階層所授意公開,理由已於前段提及:那並不符合其利益。只是此事經由被公開當屬意料之外。那麼有沒有可能是 Woody 搞的鬼?過去 Sekou 並不諱言自己的看法與 Woody 分歧,Woody 不得球迷支持更不在話下,且其本身已站在有利之位置,實在無法想像透過媒體他又能得到什麼樣的好處。

Sekou 的報導再一次讓球迷見證到一個混亂而無能的球團,是如何傷害這支球隊的競爭力。在逐漸遠離 Belkin 陰影的同時,新一波爭端與動盪仍在進行。當最後一絲殘存的信心也已失去,進軍季後賽與否早已喪失了意義;不要說是未來,我們連明天的希望與目標是什麼都沒有頭緒。或許作為球迷,只能祈禱 Billy 與 Woody 的時代結束之後,這位行事作風顯有疑議的老 Gearon,能藉由完全主掌球隊而奇蹟似地讓球隊邁入坦途。

奇蹟似地。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