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這部影片,裡頭的畫面帶給我相當多的震撼,看完發了省思,同時也去查了相關資料。



『血鑽石』財富光影下,述說殘酷不為人知的故事
「末代武士」導演艾德華茲維克在偶然的機會中,發現獅子山共和國內戰的紀錄片,因為鑽石所帶來的財富,導致非洲超過六百萬人無家可歸,三百多萬人死於戰亂,更有許多婦孺因為無意間發現秘密挖礦的地點遭叛軍剁掉手腳。為讓世人知道這個殘酷的真相,茲維克著手拍攝「血鑽石」。拍攝前,艾德茲維克與影星李奧納多實際走訪難民營,婦女與兒童缺手斷腳的情況令人怵目驚心。李奧納多說,難民營的小朋友看到他們帶著巧克力出現時,立刻開心地圍上來,臉上露出天真的笑容,可是一問到他們的殘肢,臉上的喜悅馬上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恐懼與哭泣。

為了演好劇中南非走私掮客的角色,李奧納多提早兩個月到非洲學習南非人特有的英語腔調,但是,當他看到許多難民的淒涼景象時,十分驚訝血鑽石的傳聞竟然是真的。李奧納多說,並不期望拍一部可以打擊鑽石產業的電影,但希望所有人在買鑽石的時候,看清楚這枚鑽石的來源,「不要讓黑色的怨靈附著在你的寶石上」。

據知,李奧納多將以這一部新片角逐奧斯卡金像獎影帝。《血鑽》的背景是一九九O代末期的獅子山共和國,當時,為了搶奪鑽石礦的開採權和走私的管道,獅子山爆發內戰,光是一九九七年到二OOO,在戰亂中死亡的就高達七萬五千人。這一部電影印證了流傳於黑暗非洲的一句警語:「如果你要活得久,鑽石千萬碰不得」(If you want long life,never touch the diamond!)

其實,在非洲的主要鑽石礦藏所在國家,如獅子山、安哥拉、剛果民主共和國,戰火綿延,砲彈與血肉齊飛:鑽石的開採提供了打仗所需要的武器,買了武器又來搶奪鑽石開採的權利。如此循環反覆,哪一塊鑽石能不沾上黑錢與黑人紅色的血跡?

2000年7月5日,聯合國通過1306號決議案,全面禁止獅子山的鑽石出口。彼時,獅子山的內戰已打了將近十年,政府軍和反抗軍的武器,主要都是靠賣鑽石去換取。

獅子山共和國位於西非大西洋沿岸,一八O八年就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早年有無數的原住民被英、美的奴隸販子送上奴隸船,在美洲大陸成為任人宰割的黑奴。直到一七八七年,反黑奴的英國左翼團體集資買下沿海的土地,被林肯總統解放的黑奴才得以離開美國,回到獅子山聚居。一九七一年的一場軍事政變,使獅子山脫離大英國協,成為獨立的共和國。然而,英國在獅子山仍擁有龐大的經濟勢力,在政治動盪期間,維護其既得利益乃是首要的考量。因此,英國也正是聯合國1306號決議案的提案人,希望透過禁運制約叛軍的擴張。

當然,為了強化禁運制裁的道德合理性,決議案內文也同時要求聯合國秘書長授權組織專家小組,對鑽石換武器的交易展開調查。當然,禁運的效果是有限的,透過賴比瑞亞和幾內亞等鄰國,獅子山的鑽石走私還是可以找到交易的管道,只要黛比爾斯(De Beers)和蒂芙尼(Tiffany踢昏你)等鑽石商在媒體上持續大打廣告創造奢華的需求,明晃晃的鑽石不難找到屬於它的黑市。

事實上,獅子山內戰的背景既不是意識型態的鬥爭,也不是族群或地域的衝突,其根源完全是因為敵對的國際珠寶商對鑽石礦藏的競奪。鑽石稀有而昂貴的特質更激發商人的貪婪與無情,他們不僅將商場視為戰場,同時也將戰場視為商場,在無數黑人戰士的屍骨上累積他們的財富。

跨國企業也將他們跨國經營的技巧運用到跨越國界的「犯罪經濟」網絡。從獅子山走私出來的鑽石,絕大多數在鄰國的賴比瑞亞交易,光是賴比瑞亞首府門羅維亞(Monrovia)一個城市,每一年就至少有二億美元的鑽石買賣。鑽石、武器、毒品和洗錢交織成整個黑市的結構。鑽石大戶戴比爾斯和拉札‧卡普蘭國際企業(Lazare Kaplan International)是這一寶石交易系統的最大獲利者。因為,從戰亂地區開採的原鑽,透過走私管道運出,可以讓鑽石企業財團以最低廉的價錢購得成色最佳的商品,也因此可以控制國際鑽石市場,保有最高的獲利空間。

獅子山每年有十億美元的寶石流入國際珠寶市場,而其豐富的鋁礦藏量也足以影響到國際市場的價格。因此,不僅兩大鑽石集團在此展開血腥的競爭,做為前殖民母國的英國也部署軍力支持當權派,以維持礦藏開採的穩定。複雜無比的外來勢力介入獅子山內戰,使得這個祖先被販賣為黑奴的國家,幾乎看不到任何和平的希望。

由於連年戰亂,死傷無數,為了補充兵員,許多孩子們小小的年紀就被迫武裝,送上戰場。每年的雨季過後,鑽石在雨水沖刷下裸露出來,用很簡單的器械就可以採拾,這時候,娃娃兵又成為最廉價的勞工。有多少美麗的鑽石就這樣沾染了孩子們的血水與淚水!

一九九九年七月,在聯合國的調停之下,獅子山內戰的雙方終於在多哥首府洛梅(Lome)簽訂和約,維和部隊藍盔軍也逐漸進駐。反抗軍首領桑可(Foday Sankoh)也接受安排,以副總統暨國家礦藏資源委員會主席的名義,住進首都自由城的官邸。沒想到桑可將妥協的禮遇位置當真,竟提出重新審定外國公司的採礦權利書,並要求展開新一輪的礦產控制權談判。這樣的提議當然不為利益糾葛的西方國家所接受,桑可的職權逐漸被架空,並與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Kofi Annan)爆發嚴重的口角。

於是,當桑可發現聯合國的一萬三千名藍盔軍竟推進到他原先控制的鑽石產地時,他重新帶著游擊隊進入叢林,展開地盤保衛戰。

二OOO年五月初,桑可反撲,約五百名藍盔軍成為「聯合革命戰線」的俘虜。緊接著,英國派出八百名經過特種訓練的傘兵,活生生逮捕了桑可。然而,獅子山的戰火並不因桑可的落網而終止。桑可不是亂源,鑽石才是。美、英等強權主控的聯合國,若只知將藍盔軍投入殺戮戰場,而不思整治血腥的國際鑽石市場,那麼,在鑽石商唯利是圖的競奪之下,每一顆埋在地底的鑽石都將可能是星星之火,隨時都可能點燃另一場戰爭!

聯合國對獅子山施行禁運制裁的決議,固然是要斷絕戰亂鑽石的貨源,但是,如果鑽石商不配合,一切都是徒然。國際特赦組織和「全球證人」(Global Witness,曾出版一份調查報告,指控De Beers從「血腥鑽石」獲取巨利)等人權團體強烈要求鑽石交易應擔負道德責任,美麗高貴的寶石應附加基本的倫理行為法則。兩千年七月十七日,國際鑽石商協會在比利時的安維爾市(Anvers)舉行,為了避免血腥污名破壞了鑽石的市場和行情,會中決議要對出口的鑽石採取國際認證制度,以確保每一顆鑽石都可追溯到其原產地。

鑽石業採取了種種的措施來防堵血腥鑽石在市場上交易,其中最重要的兩項機制就是「金伯利流程(KP)」與「保證書機制(System of Warranties,簡稱SoW)」。根據官方的說法,鑽石業在實施了這兩項機制之後,全球99%鑽石供應都可以進行有效的追查,證明其並非來自衝突的地區。

所謂的金伯利流程,就是鑽石一經開採之後,把未經琢磨的原石裝入密封兼附有唯一序號的防竄改容器,並且在每次跨境運送附上含有防偽機制的「非衝突證書」,從運離出產地到鑽石切磨商的每次轉手間都要進行查核程序,以確保衝突鑽石不會混入鑽石供應鏈。

目前金伯利流程共得到全世界68個國家與地區(包含台灣)、聯合國與非政府組織認可,並且獲得世界鑽石協會全體會員同意遵守該程序,違反金伯利流程的國家或是鑽石交易商都會違反國際法與國家法。

當鑽石原石拆封進行切磨以後,鑽石業內的交易商則採用保證書機制(SoW)來為消費者確保他們的鑽石來源。在金伯利流程的系統之下,鑽石裸石和鑽石飾品的買賣雙方都必須在出貨的發票上保證聲明其交易的鑽石來自合法的管道,賣方需保證鑽石來自非衝突地區。

金伯利流程於2003年建立以來官方宣稱已經有效的把衝突鑽石的數量降低至1%以下,不過再周全的制度還是會有漏洞,尤其是鑽石這樣體積小卻又高價值的東西,算是走私、非法交易最佳的標的,所以到底真的可以有效阻止黑市交易我想還是有待評估。

不過也因為金伯利流程的推行,目前鑽石的「產地證明」做的比過去以往都來的還要仔細明確,有些大型的鑽石交易商甚至會為鑽石製作序號並且將鑽石的「出生地」、「出生日期」甚至是經過哪些管道等資訊做成網站,只要利用序號就可以查到那些基本資料。同時也可以免除消費者購買鑽石時擔心遇到「來路不明鑽石」的心情。



血(腥)鑽石(Blood Diamond),又稱為衝突鑽石(Conflict Diamond),是一種開採在戰爭區域,並銷往市場的鑽石。依照聯合國的定義,衝突鑽石被界定為產自獲得國際普遍承認的,同具有合法性的政府對立方出產的鑽石。由於銷售鑽石的高額利潤曾發生過被對立方將資金投入反政府或違背安理會精神的武裝衝突中,故而得名。一般而言,這些組織派系秘密地為供給暴徒的活動經費,或為侵略軍事力量籌措資金以發動戰爭。包括部分非政府組織聲稱,衝突鑽石帶來的利潤是2001年參與策劃九一一襲擊事件的資金來源。在某些情況下,聯合國曾以衝突鑽石的貿易為對抗合法政府或實行非人道行為提供資金,對衝突鑽石的出口實行制裁。

證據指向顯示,位於安哥拉的「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同盟」與獅子山叛軍的「革命同盟陣線」(其財政資金來自利比亞政府的鑽石貿易),最近有關衝突鑽石的電影是由李奧納多主演的「血鑽石」,本片即是敘述衝突鑽石的利益,在獅子山共和國引發多年的內戰。



這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戲。

以上資料擷取自Yahoo知識與http://www.kimberleyprocess.com:8080/site/?name=hom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uke7814 的頭像
    duke7814

    Vanilla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