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希特勒的繆誤

  早在1940年6月22日,當希特勒和85歲的法國貝當元帥簽訂停戰協議時,德國──應該說是希特勒個人就已經陷入了不可跳脫的泥沼之中。威廉二世花了四年,犧牲180萬人員仍無法達到的戰略目標,希特勒僅花了六週,僅犧牲了2萬7千人,這樣生涯成就的巔峰讓希特勒的權力無限膨脹並凌駕於國家之上。希特勒用豪邁的,不是建立在擁有基礎軍事素養出身,甚至連一個連都未曾率領過的一賭證實了德國參謀總部的論點是錯誤的:當德國攻擊波蘭時,法國陸軍會攻佔魯爾,並建立厚實的防禦工事。然而,連續兩次甜蜜的勝利喜悅沖昏了希特勒的頭,他開始不顧參謀總部的建言,不相信建言、批評、專業分析和客觀性,豐富想像力的大膽策劃在遇到突發狀況或是無法得知前線的作戰消息時,希特勒便會慌了手腳,進而一而再、再而三做出極端錯誤的戰略判斷。當希特勒自信滿滿地以為單用空軍就可壓倒性摧毀英國皇家空軍,再用在挪威海戰中損失慘重的海軍作小規模的點對點運輸(當時海軍只能對陸軍40個師的其中13師提供運輸)。後來的事實是,英國皇家空軍給了德國空軍當頭棒喝,並讓希特勒毫無預警地將英倫海峽的戰事無限期推延。而在戰爭初期極力避免兩面作戰的希特勒似乎被這突發狀況激怒了,他失去常理的判斷在1939年和三軍司令的會議中便可看出端倪:
  「俄國是英國最依賴的因素。某些事情一定在倫敦發生了!英國經完全消沉了,而現在他們又振作了起來……粉碎俄國,英國最後的希望也會完全破滅。那時,德國將是歐洲和巴爾幹的主人。」
  希特勒沒去思考雷德爾(Erich Raeder)所希冀的戰略目標:地中海。控制地中海能夠切斷英國和中東石油、印度、澳大利亞和遠東的聯繫,德國還可透過義大利、法國和西班牙進行三面包圍。如果說希特勒未將眼光放至俄國另闢東線戰場,而是在南方戰場打擊直布羅陀海峽和蘇伊士運河的話,英國在地中海的生命線被切斷後,英國在東方和南方的壓力勢必更形嚴重。但,希特勒始終迷信「英國毫無力量對付德國」,他深信只要在五個月內以閃電戰席捲蘇聯,德國就可獲得廣大的烏拉爾山區的原料【1】和蘇聯充沛的人力【2】。而希特勒對蘇聯領導階層的錯誤估計:認為他們已經整肅到無力抵抗德國集中入侵,更是重重賠掉了德國的精英戰力。

(2)The same:史達林

  史達林也和希特勒相似,他們兩個都因為自身的剛愎自用而在戰略上犯了許多錯誤。史達林在1930年代中期推動第二個五年計劃的途中發動了一次大整肅,從工業領導階層、技術人員、囚犯、軍官到紅軍參謀總部、高級司令部幾乎少有人倖免,這也是為什麼希特勒在評估蘇聯領導階層會認為其無力反抗德國的原因。史達林在1941年4月和日本簽署中立條約後,錯估了德國會對蘇聯發動戰爭的時間,史達林認為他還能有2-3年的時間可以準備;因此,在1941年德國發動戰爭時,中央、哈薩克、烏拉爾工業區這三個重要工業區才會如此輕易被敵軍佔領。而在1940年前不斷往西部戰線運送的燃料、糧食和原料,也被安放在伏爾加河以西,沒考慮到這些地區會被佔領的可能性去制定應急計畫。
  紅軍解散坦克軍團並重新建立機械化部隊也是1939年3月的事了,而且零散的組織──蘇聯新生產的一千多輛T-34型坦克和急需淘汰的陳年坦克混合在一起,坦克手平均實務操作坦克的時數還不到一個小時。各地的軍用機場仍然待工中,軍用機只能停靠在邊境缺乏防禦的民用機場內。

(3)推進開始

  史達林沒有在德國偷襲塞瓦斯托波爾港時做第一時間反應,而像隻鴕鳥般把頭埋進沙子內拒絕相信希特勒居然會是個背義忘信的卑劣小人(就算是也比他預料的要早了一年)。蘇聯指揮官們被打的措手不及,許多指揮部聯繫趨近癱瘓,沒有最高司令部和總司令,邊界還沒開始正式打仗,西部戰線的南北缺口在短短20餘天就達到了20英里。
  希特勒並沒有在第一次偷襲成功就將聶伯河和德維納(Dvina)河以西的俄國軍隊掃除掉,也沒有完成原先設定的三個戰略目標:列寧格勒、莫斯科和頓內次盆地(Donetz)。在德軍短暫暫停後便轉往烏克蘭,朱可夫(Zhukov)建議將西南線撤往聶伯河以後,史達林拒絕放棄基輔,結果基輔失守,俄軍丟了65萬名戰俘。
  10月是蘇聯陷入崩潰邊緣的時候,奧勒爾(Orel)被佔領,蘇聯政府在15號開始執行超級大規模的東撤計畫。當時蘇聯在1929年到1938年因為間諜、裝病、陰謀叛亂、未達生產目標、信仰上帝等罪名而被整肅的人高達上千萬;然而德軍對斯拉夫人殘暴的途徑迫使他們不得不向相同殘暴的史達林妥協。要不是這一次東撤計畫發揮出無可預期的高效率,「有數以百計的企業,數以萬計的計機床、軋鋼機、鍛壓機、汽錘、渦輪機和發動機……1360個大企業──大多是軍事工業──撤到了蘇聯東部地區。」光是列寧格勒就成功撤出了三分之二的工業設備。從蘇聯高度集中控制生產和全國人民強大的動員能力,足夠抵銷了史達林在對德戰略所犯下的一系列致命錯誤,也替蘇聯留下了一線反攻的生機。

(4)憂鬱的藍色行動

  德軍針對高加索地區的「藍色行動」打擊頓河流域的史達林格勒和高加索油田的俄軍,原來A、B集團軍若是交會於史達林格勒,蘇聯基本上是沒機會反抗的,因為史達林一直認為「藍色行動」是一個假情報,他被打個措手不及。如果史達林格勒在這時就已淪陷的話,那麼歷史就真的有可能改觀了──可惜希特勒犯下了一個致命性錯誤:他認為俄國人已經「完蛋了」,命令A集團軍掉頭攻打南邊的羅斯托夫(Rostov),這讓德軍先拿下史達林格勒再攻下高加索的兩次步驟,變成同時執行兩場戰役,分化了德軍力量。攻打史達林格勒的B集團軍再抽走第1和第4集團軍後只剩下6個集團軍,裝甲兵被抽走了不少。然後,蘇聯將羅斯托夫大部分的兵力及時撤走避免被合圍。德軍渡過頓河,雙方於史達林格勒交會。希特勒想粉碎這個蘇聯最高領導人為名的城市而不惜代價;史達林為了這個他曾在內戰中保衛過的城市而下令死守,一樣不惜代價。

(5)到了史達林格勒

  曾經被調走去攻打高加索油田的第4集團軍終於又被掉了回來,但此時蘇聯早已經加強了史達林格勒的防守。在整個9月到10月,希特勒始終未曾得手過史達林格勒。就算俄軍被打到只剩下一個伏爾加河岸邊的橋頭堡,俄軍仍不斷打退了德軍的轟炸和街巷戰。
  朱可夫意識到他們已經成功抵擋住德軍在史達林格勒的狂攻,於是他計畫從南北兩面總長200英里的戰線上調動100萬的兵力來圍攻保羅斯(Paulus)的第6集團軍22個師。希特勒拒絕提供有關於第6集團軍在翼側受到的俄軍包圍威脅援助,因此,蘇聯用三個集團軍進行反攻,並只花了5天就成功包圍住第6集團軍。
  原來戈林向希特勒保證能夠每天用運輸機投輸三百噸的原料給第6集團師,但後來運輸機的不足和天氣的惡劣打破了這項幻想。第6集團師要求在還有賸餘燃料之前就必須作突圍,希特勒拒絕並要求他們撐到春季──只要他們意志堅定就能夠實現。至於高加索的70萬A集團軍希特勒獲准了撤退,高加索油田直至大戰結束前,德軍再也沒有機會拿下。希特勒不答應羅科索夫斯基提供的投降,還將保羅斯升至為陸軍元帥以玆鼓勵。然而這並沒有多大的實質效用,保羅斯最後還是選擇了投降,希特勒在得知消息後氣急敗壞的說:「那個人應該槍斃自己!」

(6)俄軍的進步

  在史達林格勒會戰之前,德軍擁有太多的優勢,足以彌補德軍冬季因冰雪而被迫在莫斯科停滯的挫折;但希特勒在史達林格勒會戰中剛愎自用的表現,拒絕聽取不合他心意的情報,以及在史達林格勒會戰之前一次無可挽回的分兵策略,讓蘇聯得以有時間把在羅斯托夫的兵力調回保衛史達林格勒,並且堅守了三個月。俄軍成功讓德軍不敗的第6集團軍神話徹底破滅,蘇聯軍人在史達林整肅之後的武力自卑感也藉由這一場戰役重拾了信心,並在戰爭的過程中漸漸吸收了德軍諸如砲兵、空降部隊、通信、坦克機械化、計畫組織的軍事現代化。史達林和紅軍將領間的關係也進入了新的階段,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Vasilevskii)、諾維科夫(Novikov)等人獲得重用,1941年的政治委員制度也被廢除,單一首長制正式上路。

(7)分水嶺

  史達林格勒會戰不僅只是德軍在東線戰役的一次挫敗,更是整個歐洲大戰中重要的分水嶺,德軍投入在俄國的總體戰資源覆水難收,德軍也完全喪失了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正如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Zeitzler)將軍所說的:「我們在史達林格勒損失25萬官兵,那就等於打斷了我們在整個東線的脊樑骨。」;而蘇聯不但成功利用人民的對外一致反抗情緒有效的進行全國大動員,至此之後蘇聯的生產力優勢一直遠勝於德國──儘管蘇聯的後勤條件仍然極為落後,農業被破壞、工礦企業被德軍佔領,廠房用木頭蓋成,公共建設嚴重缺乏,農業生產人口的三分之二是婦女,青年工人被全國軍事紀律動員而被抓去當兵;但他們已經成功吸收了德軍的現代化經驗,蘇聯權力核心也再次大洗牌。希特勒高高在上的核心領導地位也逐漸開始動搖,軍方將領開始批評他干涉過多;慕尼黑大學的「白玫瑰」組織也公開發表了對希特勒投下反對票的宣言,這些人為了說出真話而付出了犧牲的代價。

(8)破滅的幻想

  希特勒仍始終幻想著,否定了史達林格勒後的對蘇聯的任何政治解決可能性:里賓特洛甫提出的試探媾和;戈培爾的向俄國人民發表政治宣言「同我們一同戰鬥,推翻可恨的布爾什維克主義、嗜血和史達林以及其猶太人同夥」;盧斯堡向俄國少數民族許諾恢復私有制、信仰自由及人民自治;蔡茨勒的「俄羅斯解放運動」。希特勒認為在戰勝前這些都不列入考慮,而在戰勝後又認為這些根本沒必要。而將國家資源過於投入在東線戰場,過度低估了美國的實力和英國的恢復力,沒有對地中海進行經營,以致於在史達林格勒會戰後德軍想再次對俄軍發動的夾擊策略「城堡行動」也因為盟軍在北非登陸而延宕,喪失了德軍先發制人的先機。德軍被迫再東西兩個戰場同時蠟燭兩頭燒,證明了德國在史達林格勒的失敗,顯示出德國的戰敗是遲早的事情無可避免。



注釋
【1】《人民觀察家報》,1936年9月13日
【2】《希特勒的餐桌邊談話(1941-1944)》提到:「斯拉夫人是一群天生奴隸,他們感覺到需要一名主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