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隋唐時期的交通發展為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要轉戾點,變化最為劇烈,影響國內外亦巨大。原先構想將隋唐時期的陸路、河運、海道的運輸體系和其交互作用,包括驛站制度、轉運機制做一個概括性的描述,後礙於篇幅有限故僅針對河運部分作介紹。

  隋代以大興城和洛陽城為軸心,在原有的天然水道基礎上,又新開鑿一條前所未有的南北大運河。中國自此有了橫貫南北,溝通五大水系,連接今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各省的南北交通大動脈。南北大運河的開鑿不僅對中國水運交通史上具有突破性的貢獻,亦帶動了後來中唐以後至兩宋海上絲路的興盛。

  唐代的水運承襲隋代的基礎建設,貨運以河運為主。其中南北大運河將江淮地區和兩京地區、西北邊鎮連繫一起,運河成為唐代賴以存亡的經濟命脈。故終唐一代勤於疏浚河道、開鑿新河、護衛運河、健全漕運制度,將河運網擴展至浙東平原和嶺南地區,連接海運港口,進而將海上絲路和陸上絲路做銜接,把運河事業擴展至鼎盛階段,河運的交通地位躍居為全國之首。



圖一、隋代疆域圖(註一)



圖二:唐代疆域圖(西元669年) (註二)

貳、隋唐時期的國內河運交通:

一、隋代河運

  中國的自然水道,由於整體地形西高東低,河流多為東西向,不利於南北向的溝通。隋代由北向南排列的自然河道,大致有濡水、桑干水、滹陀水、濟水、漳水、汾水、洛水、涇水、渭水、黃河、淮河、斜水、褒水、故道水、漢水、長江、浙江、贛水、湘水等。在隋朝伐陳統一天下後,便建立起大興和洛陽為主的航運路線,除了運漕糧外亦可運兵打仗(註三)

  黃河及其中下游主要支流渭水、汾水,是關中地區連接關東(註四)和河東(註五)的水上要道。隋政權也利用黃河和渭水、汾水來運送漕糧。斜水、褒水是關中通往漢中,連接秦、蜀地區的水上要道。漢水是關中溝通襄陽、沔陽、江夏諸郡的水上要道,亦是江淮地區連接關中的另一條水道。長江主道西連巴蜀,東接江夏、九江、江都、吳郡。淮水是黃淮平原的水上要道,西接桐柏山區、東連黃海,其支流可和黃河相接。浙江是溝通東南地區的水道。贛水、湘水是嶺南地區通往淮南、江表諸郡的兩條主要水道。

  不過在隋朝的河運中,真正重要且有劃時代意義的是人工運河。人工運河打破了南北向河道運輸的侷限,對中國國內外的運輸、經濟、文化影響巨大。開皇四年(西元584年),隋文帝以渭水多沙、漕運不便為由,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餘里引渭水鑿渠,名廣通渠,大致沿漢代舊渠道開鑿。開皇七年(西元587年),文帝為了南伐陳朝,而將春秋時期的邗溝故道加深鑿廣,名山陽瀆。開皇十五年(西元595年)為通漕運而鑿底柱(註六)底柱為洛陽入陝必經之處。

  大業元年(西元605年)隋煬帝徵招河南、淮北郡民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自板渚(註七)引河歷滎澤(註八)東流入汴(註九)又自大梁(註十)之東引汴水入泗,達於淮。通濟渠利用自漢魏以來自然航運條件較好的汴、泗水會流故道,加以人工疏濬開通。隋煬帝在開通通濟渠後,將此經驗再用於開山陽瀆、永濟渠和江南河上。同年隋煬帝也同時徵招淮南十萬餘人開邗溝(山陽瀆)。文帝時期僅在邗溝已有基礎上,於博支(註十一)湖與灣頭之間另闢邗溝東線新道,由於東線曲折不便,故煬帝再鑿西線直徑,改從山陽(註十二)通淮河,南由揚州接長江。煬帝開通的人工運河中,以通濟渠和山陽瀆航運吞吐量最大,社會和經濟效益最高,是江淮地區和大興、洛陽溝通的重要路線。

  大業四年(西元608年)隋煬帝徵招河北諸郡民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註十三)沁水自山西始,流經太行山谷,到河南入黃河,水源豐沛且勢盛,入河處離通濟渠的板渚極近,舟船容易渡河到通濟渠。永濟渠是聯絡薊城和大興、洛陽的水上要道;之後隋煬帝出兵高句麗時,永濟渠也是運輸漕糧和士兵的主要補給線。後來由於沁水會清水段容易泛濫,加上過天津的桑干河段泥沙淤積,通航時間不長。

  大業六年(西元610年)煬帝下令穿鑿自京口(註十四)至餘杭(註十五),由德勝埧入錢塘江。值得注意的是,江南河的開鑿並不見於《隋書》和《北史》,可能是江南河早已存在,而煬帝只是再加以穿深鑿廣取直。煬帝為了加強對三吳(註十六)的軍事和經濟控制,重新對現有的江南河基礎上疏浚,以便於東巡展現政治實力。江南河的穿鑿使江淮和三吳地區的水上交通連結系統完備化,擴大了長江和錢塘江之間的航運量。不僅如此,東接明州(註十七)直通海外,西銜大興城和歐亞絲綢之路,將陸運、河運和海運路線做一個完整的串連。

  隋文帝開廣通渠乃為了運輸關東粟帛漕糧至大興城。隋煬帝過急的開運河,勞役過重又大興土木,導致「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註十八)但不可否認的是煬帝建立了一套以洛陽為中心,西通關中,北抵河北,南達江淮、三吳地區,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形成全長兩千七百餘里的扇形水運網。



圖三:隋代運河分佈圖

二、唐代河運:自然河道

  唐代的貨物運輸以水運為主,因為水運比陸運還要便宜許多,而且貨運量更大,中徒損耗亦較少。水運至唐代已發展完備,以長安、洛陽兩京為軸心的水上交通網,形成「天下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漢,前詣閩越,七澤十藪,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私舸巨艦,千舳萬艘,交貿往還,昧旦永日(註十九)鼎盛之說(註二十)。唐代水運路線除了和陸運驛站連接以外,也設有津梁驛館,有專門機構(駕部司)和官員(駕部郎中和員外郎、館驛巡官、館驛使等)來管理陸、河運傳驛,運輸網性能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就唐代全國各條水道的重要性而言,南北大運河為第一,長江次之,黃河第三,淮、漢、贛、湘、西江在黃河之後。此時兩京和邊陲所需已開始由中原地區逐漸轉向仰賴東南地區,江淮地區水道密佈,使物資運輸極為方便和便宜。

  唐代自然水道很多可供航行貨運之利,南方地域有西江、閩江、浙江、長江等大水系,北方有黃河及其支流渭、洛、汾、濟、漳、淇諸水。河有渡津橋梁,設有水驛,負責機構須要經常疏浚修葺。以上的自然水系多為東西向,不利南北溝通,除了兼以陸運協助運輸外,唐政權亦在南北大運河的維修和疏浚上下很大的功夫。

  南方多水,河流縱橫,又多湖泊,自然水上航運條件極為優越,以長江為主線的東西幹道連接南部地區諸水和湖泊,溝通南方各州郡的貨運。湘水源於今日湖南、廣西之間的分水嶺,北經衡州、潭州進入洞庭湖與長江相連,西南可經永州、全州、臨源(註二十一)靈渠(註二十二)連接桂江上流漓水 。隋唐時期往來京師、廣州者多取湘水而行。



圖四:湖南地理圖與湘江

  贛水發源於今江西、廣東交界的大庾嶺,北經虔州、吉州(註二十三)洪州(註二十四)流入鄱陽湖再注入長江。自唐玄宗時張九齡開通大庾嶺新路後,可連接經大庾嶺南流的湞水(註二十五)西南經韶州可抵達廣州。此條水路近又便利,此後直到宋代,嶺南貨物多經此路取道揚州運往洛陽、長安,京師往來廣州的商旅亦多改道於此。



圖五:江西地理圖與贛江

  在兩廣之間,尚有郁水、潯江、漓江、桂江、西江等自然水道。鑑真第五次東渡在海上遇襲漂流到崖州(註二十六)就是沿雷州半島北行到廣西始安郡(註二十七)再由水路折返向東行至廣州。此外在唐咸通八年(西元867年),安南都護(註二十八)高駢下令鑿開由安南至邕管(註二十九)水道上的巨石,使由交州到廣西的水路暢通無阻,其漕運完全利用上述的西江水系進行運輸。

  長江北岸最大支流為漢水,發源於陝西寧強縣北蟠冡山,流經陝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及中部,從漢陽流入長江。漢水從南方到襄州(註三十)和洋州(註三十一)者常利用之,北連丹水可至商州,連灞水可至京都,與渭水相通。漢水在洋州界向北有駱水,在梁州(註三十二)界向北有褒水,褒水北和斜水道通過的短距離陸運可和渭水相接,這即是有名的褒斜道。褒斜道起源於漢代,是關中連接巴蜀的交通樞紐。唐代曾開斜谷道水路運漕糧至長安,日後雖常為沙石所阻塞,但在安史之亂後的三次政治動亂中,曾被唐政府用來運送巴蜀、江淮稅賦之運道(註三十三)


圖六:漢江流域圖

  中唐以後因藩鎮割據,東南運河漕運受阻,漢、丹水道變成為京都通往江淮、三吳地區的主要漕運水道。江淮運送的物資可通過江、淮、漢、丹諸水匯集商州(註三十四)再陸運至藍田,沿灞水進入關中漕渠抵達長安。

  長江北岸另一支流嘉陵江,發源於今甘肅天水,南入長江,自古為秦、蜀間的漕運水道。唐元和年間從興州順政(註三十五)疏浚嘉陵江兩百里,到晚唐時劍南道成為唐政權的經濟支柱,疏通後的嘉陵江在水道運輸的重要性也大為提升。長江上游的夔州是進入巴蜀的水上要道,商船往來熱絡。

  淮水發源於桐柏山區,是黃淮平原的主要自然水道,南通邗溝和長江相接,東沿汴水舊道可北接黃河,沿汴水新道亦可從渙水、蘄水接黃河。也可沿渦水經譙縣入蔡水,到開封接黃河水道;另有從淮陰泝淮水上入穎水北行,至項城入溵水通往洛陽。淮水是唐代東南漕運的主要命脈,唐憲宗元和十一年(西元816年)曾置淮、穎水運使,運漕糧以討伐淮西諸軍。



圖七:淮河流域圖

  黃河為北方自然水道貨運的主要幹線。中唐以後隴右道成為富庶之地,所產糧時除供給邊境開銷以外,尚有餘糧可運往靈州,由黃河漕運陝州(註三十六)太原糧倉,以備關中荒災之用。黃河的最大支流為汾水和渭水,唐初關中地區缺糧,即以汾、渭、河水道,由晉、絳二州運糧至京師。另一條下游支流洛水為通濟渠所用,而衛河永濟渠的黃河段部分有三門之險(註三十七)水運極難通行。唐玄宗接受裴耀卿之建議,於三門北岸以陸運接駁解決問題。


 
圖八:黃河水系圖

三、唐代河運:運河

  在人工運河方面,唐受隋其利,在隋代運河基礎上,河道淤塞則疏浚,河道變遷則調整連接,並將運河規模進一步往浙東平原擴展。唐代的政治中心在長安、洛陽,軍事重鎮分佈在西北邊境,東南江淮地區則是稅賦重心。隨著中唐以後經濟重心南移,自岷峨以東,淮、漢以南自嶺外,物資皆從大江會聚於揚州,再由運河轉運至北方,其時航運吞吐量已非長江、黃河可相比擬。南北大運河是連接從南到北的東西向自然水道的紐帶,負責大量的南北方物資運輸,是唐政權賴以存亡的經濟命脈。為了加強控制東南漕運,唐政權不惜派重兵護衛,用心疏浚,或另開新河,進而將運河航運推往鼎盛階段。

  (一)關中漕渠整修:江淮漕運在抵達洛陽後,仍得走約八百里路程,尤以洛陽至陝州段最為難行。天寶元年(西元742年)陝州刺史李齊物鑿通三門運渠以通漕運;天寶三年(西元744年)韋堅於華州華陰鑿通漕渠,使永豐倉、三門倉的物資可以從牛駕車運改為船運。唐文宗太和初年(西元827年),又堰渭水開興成渠。以上兩次開渠都是循漢、隋舊渠道,做適當調整以適應渭水北徙。

  (二)對汴渠(通濟渠和永濟渠)的六次疏浚和局部調整:汴渠渠首連接黃河,河水含沙量大容易淤塞,唐中宗時江淮漕運不通,至此展開六次的疏浚和局部調整。其中安史之亂後汴渠疏濬中斷了八年,糧船無法通行,在肅宗命令轉運使劉晏疏浚下才又恢復運輸能力。

  (三)對揚楚運河(山陽瀆)的五次疏浚擴展:隋代山陽瀆在唐代稱為揚楚運河。開元二十二年(西元734年)為縮短揚州至潤州的長江航程,在揚子橋到瓜鎮之間開鑿了伊婁河,為邗溝增加一個路近又方便渡河的新運口。此後為疏通漕運,又前後疏浚四次。揚楚運河雖然較短,其重要性卻不亞於汴渠,每年從江南運往長安、洛陽和西北邊鎮的大量糧食和物資,都必須通過揚楚運河,才能溯汴河而上,入黃河西運。

  (四)四次整修江南河:江南河連繫了長江和錢塘江的航運,該段航運條件佳,路線很少變化。由於江南地勢有高有低,運河各段存在水位差,為保證各河段有一定的水位標準,唐政權以設堰閘、治湖引水等方式疏浚江南河並抬高齊平其水位(註三十八)

  (五)浙東運河的發展:唐代隨著浙東平原經濟的發展,浙東運河(註三十九)的地位逐漸重要。元和十年(西元815年)越州觀察使孟簡在越州(註四十)以北開鑿了新河和修道塘(註四十一)便於船隻航行。浙東運河是杭、泉兩州之間的水路要道,也是連接內陸至海外交通的轉運點。

  (六)唐代的永濟渠:唐代的永濟渠,其重要性不比通濟渠和邗溝,尤其在自中唐河朔三鎮割據,唐政權失去了對河北地區的控制力以後。但永濟渠仍是和北邊防重鎮連接長安、洛陽和江淮地區的水道紐帶。

  (七)為了保證運河能發揮其運輸功能,除了運河的疏浚、整修以外,唐代也對漕運制度進行了改革。開元二十一年(西元733年),轉運使裴耀卿創「節級轉運法」,對漕運船隻進行分級,江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洛。並在河岸沿處設置倉庫,用諸倉相遞轉運,此法可使漕船不受水量多寡停歇的持續運輸,漕糧也不會在運輸過程中損耗。此制度頗受玄宗好評,漕職在朝內的地位也獲得提升。代宗廣德二年(西元764年),度支鹽鐵轉運使劉晏創「轉般法」,對治理漕運、造船和漕運組織提出了完整的規定。針對裴耀卿的前法,劉晏也改成官運逐段轉般,改散裝為袋裝以防止損耗。此外劉晏提出用鹽利作為漕佣開銷的支出,防止漕官對糧戶的敲詐;並在淮北設置巡奏院,主收鹽稅,傳遞商業情報和保證漕運暢通。唐代的漕運制度替以後宋、元、明、清的漕運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礎,並持續以此發展。

  (八)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一些叛鎮想控制汴渠和運河大江的樞鈕點揚州,藉以打擊唐政權。唐政權總不惜代價派遣重兵保護這條交通經濟命脈。為確保汴渠航運安全,唐政權把汴州由一般州升格為屯兵十萬的大鎮;徐州、潤州亦升格成駐有重兵的大鎮。此外唐政權總是派遣名相重將出使淮南節度使,鹽鐵轉運使的治所也在揚州。

  除了隋代的南北大運河外,為連結漕運和陸運商旅轉運的需要,唐代又新闢了許多河渠,如上述提到的三門等河渠。總計開闢新水道二十六條,為新開陸道的兩倍,充分顯示唐代對水上運輸的重視程度。這些新闢水道多集中在關內道、河南道和江南各道,集中於關內道和河南道的原因是長安和洛陽為頒布命令、朝覲、漕運的主要節點;而江南各道則是唐代財賦的主要供應地,故有加開運輸路線的必要性。

参、運河沿岸的主要四州:

  一、揚州:前面提到,邗溝在揚州南端和長江會合,在隋以前即是重要的交通樞紐節點。隋煬帝徵招大批人力開鑿通濟渠、疏浚邗溝,更推動了揚州的繁榮。唐代後期有一俗諺「揚一益二」,即是在描述揚、益州的在全國中的繁榮興盛。和長安、洛陽的政治中心性質不同,揚州是把扼漕運路線要道的經濟中心,最遠的內地貿易可達到長江上游,在揚州可以買到蜀錦。漓水、湞水、湘水、贛水等湖廣水系的水道皆可連接至揚州。長江沿岸和蜀地的物資,在揚州集結再轉運至兩京和北方邊鎮。

  揚州本身產鹽,鹽稅在唐代一直是很重要的稅賦來源,「天下之賦,鹽利居半(註四十二)這也是為什麼鹽鐵轉運使的治所會設在揚州的原因,甚至可以靠鹽稅作為漕佣開銷的支出。此外廣陵郡的錦和銅器也是當代全國知名的特產,並被朝廷列為貢品。

  二、汴、宋州:汴、宋兩州在汴渠的沿岸,同時也是陸路運輸的轉運點。汴州在洛陽東邊,往東可接青、齊、徐、海四州,北銜可和河北諸州連接的魏州,南通許、陳州。唐人評論汴州為「大梁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漕運(註四十三)尤其在安史之亂後河朔地區藩鎮跋扈,控制漕運要道的汴州自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宋州和汴州距離相近,也有通往徐、兗、曹、毫各州的道路。宋州以產絹的品質聞名全國,當時品質列為首等的就只有宋州和毫州,早在秦漢時睢陽的繒就已頗富盛名。唐代宋州的農家仍將種桑養蠶視作必須農務。

  三、徐、楚州:雖然徐州不瀕於汴渠之旁,不過《元和郡縣圖志》裡有提到煬帝從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泗水,達於淮水,所以才有徐州為咽喉要地,「據江淮遠路,朝廷思擇重臣以鎮之」的說法(註四十四)不過徐州境內的商業活動並不如汴、宋二州來的發達,「徐兗同俗,故其餘諸郡,皆得齊魯之所尚,莫不賤商賈,務稼穡。」(註四十五)除了較少當地的商品在市面上行銷以外,獻給中央的絹貢品,其品質也較汴、宋二州要差。

  淮南的楚州與揚州分處於邗溝的南北兩端,揚州位於邗溝和長江交會處,楚州則處於邗溝和淮水交界處。當時的漕運運船在揚州集結並卸載貨物,楚州只是其中的過路點,故繁榮程度尚不及揚州。雖然轉運規模不如揚州,但鹽產量楚州卻可與揚州相比擬。為了監督產鹽,唐代設立四場十監,監控吳、越、揚、楚的產鹽情況(註四十六)其中四場無揚州的屬縣,卻有楚州所屬的漣水縣。在十監之中,楚州有專此命名的鹽城縣,可見其地治鹽產業的興盛。

肆、安史之亂對水運的影響:

  安史之亂前,黃河流域在全國糧食、絲綢生產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當時唐政權貢賦的主要來源。安史之亂前絲綢的主要產地是河北道和河南道,江南道和淮南道的絲綢生產尚不及河南地區。安史之亂後,中原地區的經濟受到極大破壞,北方人口為逃避戰禍和稅賦,大量遷徙至南方,這時北方的稅收已不足以支撐整體稅賦的主要收入來源。唐政權為了保證江南的歲收穩定,便開始積極的疏浚運河、控制漕運,江淮地區遂轉變成貢賦的主要來源。唐代見於記載的水利工程中,在玄宗以後的八十八項,江南道就佔了全部工程的百分之五十點六,可見中唐以後對江南地區河道的重視程度之重(註四十七)

  加上安史之亂後,吐蕃積極的在西北、河隴地區和西南劍南道西川一帶侵略,以及控制了阿爾泰山一帶的回纥部,使得唐政權連絡西域諸國的路上交通幾乎中斷。對外陸上交通的衰落,使得海上交通,尤其是南海海運迅速熱絡起來。海運的熱絡除了使造船工業蓬勃發展以外,連帶也推動了內陸河運的發展,河道網絡的建立使得要抵達海運港口如廣州、明州、揚州變得更加容易,河運和海運的轉乘交互影響,使得水運在中唐以後快速發展。



圖九:唐代疆域圖(西元820年(註四十八)

伍、結論:

  隋唐時期的交通建設,無論陸路亦或水路,都以兩京地區為軸心,為輻射網狀向外擴散。南起餘杭,北達涿縣的南北大運河將原來中國多為東西向的天然水道串連起來,解決了南北連絡的地理限制。南北大運河確立了東南諸州郡在中國交通上的新地位,隋唐政權藉此來鞏固對南方地區的政治和軍事控制,便於將南方財富向兩京地區和西北邊鎮運輸,無形之中推動了南北人民經濟及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隋代的天然河道,以大興和洛陽為中心,可航行漕運,亦可運兵打仗,就是多泥沙淤積的黃河,也可被楊堅用來率領三萬水軍擊破各師於河橋(註四十九)說明當時天然河道的航運條件和現在相比較為良好。在隋文帝、煬帝陸續開鑿貫穿南北的大運河後,天然河道的東西向限制已獲得了解決,從江淮、三吳地區到河北地區,被南北大運河串連起來,加上既有的五大水系天然河道,構成了唐代水運交通網絡的主要基礎。

  在唐代,國內的水運交通網絡獲得進一步的加強。唐代新闢水道二十六條,分別佈於十道之地,其中桂州西靈渠的重新鑿通,可將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連接起來,並輸送嶺南道的漕運和軍糧至京都。新闢水道最多的有關內、河南、河北、江南四道,集中於河北道乃因江淮資源北運邊鎮和抵禦契丹等少數民族的入侵;集中於關內、河南道的原因為長安、洛陽的政治因素和便於漕運;集中於江南道是因中唐以後財賦來源極仰賴江南,新闢水線以便於水運。

  在運河方面,唐代在隋代基礎上持續維護,疏浚或改道河道、以重兵護衛運河、健全漕運管理制度、在渠道旁築路設驛,構成水陸兩網交互重疊的龐大交通體系,把政治中樞的兩京、西北邊陲的軍事重鎮和東南的財賦中心結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並隨著海上航線的興盛,而將國內運輸的交通規模擴張到東北遼河流域、琉求、日本和朝鮮半島、東南亞諸國等的國外運輸。

  唐代陸驛賴通使命傳遞,大量貨物則依賴水道運輸,水運吞吐量大、運價便宜、平穩又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少,加上江南造船業發達,長江可聚集岷峨以東、淮漢以南至嶺外的貨物至揚州,再由運河輾轉送往北方。唐代的生活必需品米、鹽、茶、糖、水果、魚蝦海貨、漆器、銅器、鐵器、金銀器、紡織品、造紙等,安史之亂後皆南盛北衰,一般南貨北銷已定型化。經濟重心的南移,以揚州為中心的淮南道成為全國的貨物集散地中心,在水運便利的推波助瀾之下,一些沿河道貿易的河津渡口、水陸轉運要道的草市鎮也油然而生。「凡江淮草市,盡近水際,富室大戶,多居其間。」註五十)

  隋唐水運的發達,也替北方人口大規模南徙提供了便利之徑。五大水系和南北大運河的方便舒適和便宜,河道旁亦有陸驛站可供轉運,是河北、河南往南方遷徙的主要幹道。隨著黃河流域的大批勞力南下江南,和中唐以後政府對漕運河道修建的重視,江南遂興起了一波興修水利和開闢新水道的熱潮,如元和八年常州武進的孟瀆、大歷初年浚治的練湖等。前面提到在唐代中葉以後,江南的水利工程有突破性的進展,尤其在淮水以南、錢塘以北的廣大地區,水利工程規模遠超過北方。

  隋唐兩代對水運的重視,使得江南地區在此一時期,無論是經濟或政治地位皆有長足性的發展。「軍國大計,仰於江淮。」經濟的重要性讓在揚州設治所的鹽鐵轉運使在中唐以後權位較宰相更高,淮南道為諸道府軍事最重,淮南節度使多由宰相或重將擔任的緣故。

陸、註釋:

註一: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冊五,頁3-4
註二: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冊五,頁32-33
註三:劉希為,《隋唐交通》,頁10
註四:今河南、山東、皖北、蘇北地區。
註五:今山西。
註六:今河南陝縣。
註七:今河南鄭州市滎陽縣汜水鎮東北處。古連汜水,現在在黃河北岸。
註八:即滎陽。
註九:即汴水,今中牟縣北境、開封市南境。
註十:又稱浚儀,今開封市。
註十一:今寶應東南。
註十二:當時入淮水口由末口改至山陽。劉希為,《隋唐交通》,頁12
註十三:今北京市。
註十四:今鎮江市。
註十五:今杭州市。
註十六:今蘇南、浙東地區,即長江三角州。
註十七:今寧波市。
註十八:《隋書》卷二十四<食貨>
註十九:陶希聖編,《唐代之交通》,頁88
註二十:劉希為,《隋唐交通》,頁76-77
註二十一:今興安。
註二十二:靈渠為秦代開通,東漢馬援曾加以修理,至唐敬宗時李渤又再將其修鑿。在唐代靈渠已是嶺南地區連結中原的水運樞紐,嶺南貢物可循此道上湘水進入中原。
註二十三:今江西省吉安市。
註二十四:今江西省南昌市。
註二十五:今北江。
註二十六:今海南島。
註二十七:今桂林。
註二十八:治所交州,今越南河內。
註二十九:今廣西省南寧市。
註三十:今湖北省襄樊市。
註三十一:今陝西省西鄉縣。
註三十二:今陝西省南鄭縣。
註三十三: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卷四,頁1157
註三十四:今陝西省商洛市。
註三十五:今陝西省略陽縣。
註三十六:今河南省陝縣。
註三十七: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南五○公里處。
註三十八:張劍光,<唐五代江南水上交通路線的建設>,頁11-12
註三十九:從錢塘江岸口以西,向東經蕭山、錢清、紹興、曹娥,至上虞以東的通明埧與姚江相接,再經餘姚、寧波與甬江交會,從鎮海縣南入海,貫穿整個浙東平原。
註四十:今浙江省紹興市。
註四十一:運河沿岸的一種石路,便於船隻停泊和船工拉縴。
註四十二:史念海,<隋唐時期運河和長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會>,頁6
註四十三:史念海,<隋唐時期運河和長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會>,頁9
註四十四:史念海,<隋唐時期運河和長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會>,頁11
註四十五:《隋書》卷三十一<地理志>
註四十六:《新唐書》卷五十四<食貨>
註四十七:王平,<安史之亂對唐朝對外交通的影響>,頁80
註四十八: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冊五,頁36-37
註四十九:今河南盟津東。
註五十:劉希為,《隋唐交通》,頁244

柒、參考資料:

一、 正史:
(唐)魏徵等撰,《隋書》
(宋)歐陽脩等撰,《新唐書》

二、 專書:
劉希為,《隋唐交通》,新文豐出版公司,民81年3月
陶希聖編,《唐代之交通》,食貨出版社,民71年5月

三、 工具書: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冊五,中國地圖出版社,1989年6月
西北師範學院地理系編,《中國自然地理圖集》,地圖出版社,1984年6月

四、 期刊論文:
嚴耕望,<唐代三峽水運小記>,《唐代交通圖考》卷四,中央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民75年1月
張劍光,<唐五代江南水上交通路線的建設>,《歷史教學問題》2期,2002年
曹家啟,<唐宋時期南方地區交通研究>,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12月
梁華東,<隋唐時期皖南交通狀況初探>,《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卷1期,2004年1月
史念海,<隋唐時期運河和長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會>,《中國歷史地理論壇》4期,1994年
王平,<「安史之亂」對唐朝對外交通的影響>,《黔南民族師專學報(哲社版)》1期,1996年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前言:

  隋唐時期的交通發展為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要轉戾點,變化最為劇烈,影響國內外亦巨大。原先構想將隋唐時期的陸路、河運、海道的運輸體系和其交互作用,包括驛站制度、轉運機制做一個概括性的描述,後礙於篇幅有限故僅針對河運部分作介紹。

  隋代以大興城和洛陽城為軸心,在原有的天然水道基礎上,又新開鑿一條前所未有的南北大運河。中國自此有了橫貫南北,溝通五大水系,連接今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各省的南北交通大動脈。南北大運河的開鑿不僅對中國水運交通史上具有突破性的貢獻,亦帶動了後來中唐以後至兩宋海上絲路的興盛。

  唐代的水運承襲隋代的基礎建設,貨運以河運為主。其中南北大運河將江淮地區和兩京地區、西北邊鎮連繫一起,運河成為唐代賴以存亡的經濟命脈。故終唐一代勤於疏浚河道、開鑿新河、護衛運河、健全漕運制度,將河運網擴展至浙東平原和嶺南地區,連接海運港口,進而將海上絲路和陸上絲路做銜接,把運河事業擴展至鼎盛階段,河運的交通地位躍居為全國之首。



圖一、隋代疆域圖(註一)



圖二:唐代疆域圖(西元669年) (註二)

貳、隋唐時期的國內河運交通:

一、隋代河運

  中國的自然水道,由於整體地形西高東低,河流多為東西向,不利於南北向的溝通。隋代由北向南排列的自然河道,大致有濡水、桑干水、滹陀水、濟水、漳水、汾水、洛水、涇水、渭水、黃河、淮河、斜水、褒水、故道水、漢水、長江、浙江、贛水、湘水等。在隋朝伐陳統一天下後,便建立起大興和洛陽為主的航運路線,除了運漕糧外亦可運兵打仗(註三)

  黃河及其中下游主要支流渭水、汾水,是關中地區連接關東(註四)和河東(註五)的水上要道。隋政權也利用黃河和渭水、汾水來運送漕糧。斜水、褒水是關中通往漢中,連接秦、蜀地區的水上要道。漢水是關中溝通襄陽、沔陽、江夏諸郡的水上要道,亦是江淮地區連接關中的另一條水道。長江主道西連巴蜀,東接江夏、九江、江都、吳郡。淮水是黃淮平原的水上要道,西接桐柏山區、東連黃海,其支流可和黃河相接。浙江是溝通東南地區的水道。贛水、湘水是嶺南地區通往淮南、江表諸郡的兩條主要水道。

  不過在隋朝的河運中,真正重要且有劃時代意義的是人工運河。人工運河打破了南北向河道運輸的侷限,對中國國內外的運輸、經濟、文化影響巨大。開皇四年(西元584年),隋文帝以渭水多沙、漕運不便為由,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餘里引渭水鑿渠,名廣通渠,大致沿漢代舊渠道開鑿。開皇七年(西元587年),文帝為了南伐陳朝,而將春秋時期的邗溝故道加深鑿廣,名山陽瀆。開皇十五年(西元595年)為通漕運而鑿底柱(註六)底柱為洛陽入陝必經之處。

  大業元年(西元605年)隋煬帝徵招河南、淮北郡民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自板渚(註七)引河歷滎澤(註八)東流入汴(註九)又自大梁(註十)之東引汴水入泗,達於淮。通濟渠利用自漢魏以來自然航運條件較好的汴、泗水會流故道,加以人工疏濬開通。隋煬帝在開通通濟渠後,將此經驗再用於開山陽瀆、永濟渠和江南河上。同年隋煬帝也同時徵招淮南十萬餘人開邗溝(山陽瀆)。文帝時期僅在邗溝已有基礎上,於博支(註十一)湖與灣頭之間另闢邗溝東線新道,由於東線曲折不便,故煬帝再鑿西線直徑,改從山陽(註十二)通淮河,南由揚州接長江。煬帝開通的人工運河中,以通濟渠和山陽瀆航運吞吐量最大,社會和經濟效益最高,是江淮地區和大興、洛陽溝通的重要路線。

  大業四年(西元608年)隋煬帝徵招河北諸郡民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註十三)沁水自山西始,流經太行山谷,到河南入黃河,水源豐沛且勢盛,入河處離通濟渠的板渚極近,舟船容易渡河到通濟渠。永濟渠是聯絡薊城和大興、洛陽的水上要道;之後隋煬帝出兵高句麗時,永濟渠也是運輸漕糧和士兵的主要補給線。後來由於沁水會清水段容易泛濫,加上過天津的桑干河段泥沙淤積,通航時間不長。

  大業六年(西元610年)煬帝下令穿鑿自京口(註十四)至餘杭(註十五),由德勝埧入錢塘江。值得注意的是,江南河的開鑿並不見於《隋書》和《北史》,可能是江南河早已存在,而煬帝只是再加以穿深鑿廣取直。煬帝為了加強對三吳(註十六)的軍事和經濟控制,重新對現有的江南河基礎上疏浚,以便於東巡展現政治實力。江南河的穿鑿使江淮和三吳地區的水上交通連結系統完備化,擴大了長江和錢塘江之間的航運量。不僅如此,東接明州(註十七)直通海外,西銜大興城和歐亞絲綢之路,將陸運、河運和海運路線做一個完整的串連。

  隋文帝開廣通渠乃為了運輸關東粟帛漕糧至大興城。隋煬帝過急的開運河,勞役過重又大興土木,導致「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註十八)但不可否認的是煬帝建立了一套以洛陽為中心,西通關中,北抵河北,南達江淮、三吳地區,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形成全長兩千七百餘里的扇形水運網。



圖三:隋代運河分佈圖

二、唐代河運:自然河道

  唐代的貨物運輸以水運為主,因為水運比陸運還要便宜許多,而且貨運量更大,中徒損耗亦較少。水運至唐代已發展完備,以長安、洛陽兩京為軸心的水上交通網,形成「天下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漢,前詣閩越,七澤十藪,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私舸巨艦,千舳萬艘,交貿往還,昧旦永日(註十九)鼎盛之說(註二十)。唐代水運路線除了和陸運驛站連接以外,也設有津梁驛館,有專門機構(駕部司)和官員(駕部郎中和員外郎、館驛巡官、館驛使等)來管理陸、河運傳驛,運輸網性能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就唐代全國各條水道的重要性而言,南北大運河為第一,長江次之,黃河第三,淮、漢、贛、湘、西江在黃河之後。此時兩京和邊陲所需已開始由中原地區逐漸轉向仰賴東南地區,江淮地區水道密佈,使物資運輸極為方便和便宜。

  唐代自然水道很多可供航行貨運之利,南方地域有西江、閩江、浙江、長江等大水系,北方有黃河及其支流渭、洛、汾、濟、漳、淇諸水。河有渡津橋梁,設有水驛,負責機構須要經常疏浚修葺。以上的自然水系多為東西向,不利南北溝通,除了兼以陸運協助運輸外,唐政權亦在南北大運河的維修和疏浚上下很大的功夫。

  南方多水,河流縱橫,又多湖泊,自然水上航運條件極為優越,以長江為主線的東西幹道連接南部地區諸水和湖泊,溝通南方各州郡的貨運。湘水源於今日湖南、廣西之間的分水嶺,北經衡州、潭州進入洞庭湖與長江相連,西南可經永州、全州、臨源(註二十一)靈渠(註二十二)連接桂江上流漓水 。隋唐時期往來京師、廣州者多取湘水而行。



圖四:湖南地理圖與湘江

  贛水發源於今江西、廣東交界的大庾嶺,北經虔州、吉州(註二十三)洪州(註二十四)流入鄱陽湖再注入長江。自唐玄宗時張九齡開通大庾嶺新路後,可連接經大庾嶺南流的湞水(註二十五)西南經韶州可抵達廣州。此條水路近又便利,此後直到宋代,嶺南貨物多經此路取道揚州運往洛陽、長安,京師往來廣州的商旅亦多改道於此。



圖五:江西地理圖與贛江

  在兩廣之間,尚有郁水、潯江、漓江、桂江、西江等自然水道。鑑真第五次東渡在海上遇襲漂流到崖州(註二十六)就是沿雷州半島北行到廣西始安郡(註二十七)再由水路折返向東行至廣州。此外在唐咸通八年(西元867年),安南都護(註二十八)高駢下令鑿開由安南至邕管(註二十九)水道上的巨石,使由交州到廣西的水路暢通無阻,其漕運完全利用上述的西江水系進行運輸。

  長江北岸最大支流為漢水,發源於陝西寧強縣北蟠冡山,流經陝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及中部,從漢陽流入長江。漢水從南方到襄州(註三十)和洋州(註三十一)者常利用之,北連丹水可至商州,連灞水可至京都,與渭水相通。漢水在洋州界向北有駱水,在梁州(註三十二)界向北有褒水,褒水北和斜水道通過的短距離陸運可和渭水相接,這即是有名的褒斜道。褒斜道起源於漢代,是關中連接巴蜀的交通樞紐。唐代曾開斜谷道水路運漕糧至長安,日後雖常為沙石所阻塞,但在安史之亂後的三次政治動亂中,曾被唐政府用來運送巴蜀、江淮稅賦之運道(註三十三)


圖六:漢江流域圖

  中唐以後因藩鎮割據,東南運河漕運受阻,漢、丹水道變成為京都通往江淮、三吳地區的主要漕運水道。江淮運送的物資可通過江、淮、漢、丹諸水匯集商州(註三十四)再陸運至藍田,沿灞水進入關中漕渠抵達長安。

  長江北岸另一支流嘉陵江,發源於今甘肅天水,南入長江,自古為秦、蜀間的漕運水道。唐元和年間從興州順政(註三十五)疏浚嘉陵江兩百里,到晚唐時劍南道成為唐政權的經濟支柱,疏通後的嘉陵江在水道運輸的重要性也大為提升。長江上游的夔州是進入巴蜀的水上要道,商船往來熱絡。

  淮水發源於桐柏山區,是黃淮平原的主要自然水道,南通邗溝和長江相接,東沿汴水舊道可北接黃河,沿汴水新道亦可從渙水、蘄水接黃河。也可沿渦水經譙縣入蔡水,到開封接黃河水道;另有從淮陰泝淮水上入穎水北行,至項城入溵水通往洛陽。淮水是唐代東南漕運的主要命脈,唐憲宗元和十一年(西元816年)曾置淮、穎水運使,運漕糧以討伐淮西諸軍。



圖七:淮河流域圖

  黃河為北方自然水道貨運的主要幹線。中唐以後隴右道成為富庶之地,所產糧時除供給邊境開銷以外,尚有餘糧可運往靈州,由黃河漕運陝州(註三十六)太原糧倉,以備關中荒災之用。黃河的最大支流為汾水和渭水,唐初關中地區缺糧,即以汾、渭、河水道,由晉、絳二州運糧至京師。另一條下游支流洛水為通濟渠所用,而衛河永濟渠的黃河段部分有三門之險(註三十七)水運極難通行。唐玄宗接受裴耀卿之建議,於三門北岸以陸運接駁解決問題。


 
圖八:黃河水系圖

三、唐代河運:運河

  在人工運河方面,唐受隋其利,在隋代運河基礎上,河道淤塞則疏浚,河道變遷則調整連接,並將運河規模進一步往浙東平原擴展。唐代的政治中心在長安、洛陽,軍事重鎮分佈在西北邊境,東南江淮地區則是稅賦重心。隨著中唐以後經濟重心南移,自岷峨以東,淮、漢以南自嶺外,物資皆從大江會聚於揚州,再由運河轉運至北方,其時航運吞吐量已非長江、黃河可相比擬。南北大運河是連接從南到北的東西向自然水道的紐帶,負責大量的南北方物資運輸,是唐政權賴以存亡的經濟命脈。為了加強控制東南漕運,唐政權不惜派重兵護衛,用心疏浚,或另開新河,進而將運河航運推往鼎盛階段。

  (一)關中漕渠整修:江淮漕運在抵達洛陽後,仍得走約八百里路程,尤以洛陽至陝州段最為難行。天寶元年(西元742年)陝州刺史李齊物鑿通三門運渠以通漕運;天寶三年(西元744年)韋堅於華州華陰鑿通漕渠,使永豐倉、三門倉的物資可以從牛駕車運改為船運。唐文宗太和初年(西元827年),又堰渭水開興成渠。以上兩次開渠都是循漢、隋舊渠道,做適當調整以適應渭水北徙。

  (二)對汴渠(通濟渠和永濟渠)的六次疏浚和局部調整:汴渠渠首連接黃河,河水含沙量大容易淤塞,唐中宗時江淮漕運不通,至此展開六次的疏浚和局部調整。其中安史之亂後汴渠疏濬中斷了八年,糧船無法通行,在肅宗命令轉運使劉晏疏浚下才又恢復運輸能力。

  (三)對揚楚運河(山陽瀆)的五次疏浚擴展:隋代山陽瀆在唐代稱為揚楚運河。開元二十二年(西元734年)為縮短揚州至潤州的長江航程,在揚子橋到瓜鎮之間開鑿了伊婁河,為邗溝增加一個路近又方便渡河的新運口。此後為疏通漕運,又前後疏浚四次。揚楚運河雖然較短,其重要性卻不亞於汴渠,每年從江南運往長安、洛陽和西北邊鎮的大量糧食和物資,都必須通過揚楚運河,才能溯汴河而上,入黃河西運。

  (四)四次整修江南河:江南河連繫了長江和錢塘江的航運,該段航運條件佳,路線很少變化。由於江南地勢有高有低,運河各段存在水位差,為保證各河段有一定的水位標準,唐政權以設堰閘、治湖引水等方式疏浚江南河並抬高齊平其水位(註三十八)

  (五)浙東運河的發展:唐代隨著浙東平原經濟的發展,浙東運河(註三十九)的地位逐漸重要。元和十年(西元815年)越州觀察使孟簡在越州(註四十)以北開鑿了新河和修道塘(註四十一)便於船隻航行。浙東運河是杭、泉兩州之間的水路要道,也是連接內陸至海外交通的轉運點。

  (六)唐代的永濟渠:唐代的永濟渠,其重要性不比通濟渠和邗溝,尤其在自中唐河朔三鎮割據,唐政權失去了對河北地區的控制力以後。但永濟渠仍是和北邊防重鎮連接長安、洛陽和江淮地區的水道紐帶。

  (七)為了保證運河能發揮其運輸功能,除了運河的疏浚、整修以外,唐代也對漕運制度進行了改革。開元二十一年(西元733年),轉運使裴耀卿創「節級轉運法」,對漕運船隻進行分級,江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洛。並在河岸沿處設置倉庫,用諸倉相遞轉運,此法可使漕船不受水量多寡停歇的持續運輸,漕糧也不會在運輸過程中損耗。此制度頗受玄宗好評,漕職在朝內的地位也獲得提升。代宗廣德二年(西元764年),度支鹽鐵轉運使劉晏創「轉般法」,對治理漕運、造船和漕運組織提出了完整的規定。針對裴耀卿的前法,劉晏也改成官運逐段轉般,改散裝為袋裝以防止損耗。此外劉晏提出用鹽利作為漕佣開銷的支出,防止漕官對糧戶的敲詐;並在淮北設置巡奏院,主收鹽稅,傳遞商業情報和保證漕運暢通。唐代的漕運制度替以後宋、元、明、清的漕運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礎,並持續以此發展。

  (八)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一些叛鎮想控制汴渠和運河大江的樞鈕點揚州,藉以打擊唐政權。唐政權總不惜代價派遣重兵保護這條交通經濟命脈。為確保汴渠航運安全,唐政權把汴州由一般州升格為屯兵十萬的大鎮;徐州、潤州亦升格成駐有重兵的大鎮。此外唐政權總是派遣名相重將出使淮南節度使,鹽鐵轉運使的治所也在揚州。

  除了隋代的南北大運河外,為連結漕運和陸運商旅轉運的需要,唐代又新闢了許多河渠,如上述提到的三門等河渠。總計開闢新水道二十六條,為新開陸道的兩倍,充分顯示唐代對水上運輸的重視程度。這些新闢水道多集中在關內道、河南道和江南各道,集中於關內道和河南道的原因是長安和洛陽為頒布命令、朝覲、漕運的主要節點;而江南各道則是唐代財賦的主要供應地,故有加開運輸路線的必要性。

参、運河沿岸的主要四州:

  一、揚州:前面提到,邗溝在揚州南端和長江會合,在隋以前即是重要的交通樞紐節點。隋煬帝徵招大批人力開鑿通濟渠、疏浚邗溝,更推動了揚州的繁榮。唐代後期有一俗諺「揚一益二」,即是在描述揚、益州的在全國中的繁榮興盛。和長安、洛陽的政治中心性質不同,揚州是把扼漕運路線要道的經濟中心,最遠的內地貿易可達到長江上游,在揚州可以買到蜀錦。漓水、湞水、湘水、贛水等湖廣水系的水道皆可連接至揚州。長江沿岸和蜀地的物資,在揚州集結再轉運至兩京和北方邊鎮。

  揚州本身產鹽,鹽稅在唐代一直是很重要的稅賦來源,「天下之賦,鹽利居半(註四十二)這也是為什麼鹽鐵轉運使的治所會設在揚州的原因,甚至可以靠鹽稅作為漕佣開銷的支出。此外廣陵郡的錦和銅器也是當代全國知名的特產,並被朝廷列為貢品。

  二、汴、宋州:汴、宋兩州在汴渠的沿岸,同時也是陸路運輸的轉運點。汴州在洛陽東邊,往東可接青、齊、徐、海四州,北銜可和河北諸州連接的魏州,南通許、陳州。唐人評論汴州為「大梁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漕運(註四十三)尤其在安史之亂後河朔地區藩鎮跋扈,控制漕運要道的汴州自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宋州和汴州距離相近,也有通往徐、兗、曹、毫各州的道路。宋州以產絹的品質聞名全國,當時品質列為首等的就只有宋州和毫州,早在秦漢時睢陽的繒就已頗富盛名。唐代宋州的農家仍將種桑養蠶視作必須農務。

  三、徐、楚州:雖然徐州不瀕於汴渠之旁,不過《元和郡縣圖志》裡有提到煬帝從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泗水,達於淮水,所以才有徐州為咽喉要地,「據江淮遠路,朝廷思擇重臣以鎮之」的說法(註四十四)不過徐州境內的商業活動並不如汴、宋二州來的發達,「徐兗同俗,故其餘諸郡,皆得齊魯之所尚,莫不賤商賈,務稼穡。」(註四十五)除了較少當地的商品在市面上行銷以外,獻給中央的絹貢品,其品質也較汴、宋二州要差。

  淮南的楚州與揚州分處於邗溝的南北兩端,揚州位於邗溝和長江交會處,楚州則處於邗溝和淮水交界處。當時的漕運運船在揚州集結並卸載貨物,楚州只是其中的過路點,故繁榮程度尚不及揚州。雖然轉運規模不如揚州,但鹽產量楚州卻可與揚州相比擬。為了監督產鹽,唐代設立四場十監,監控吳、越、揚、楚的產鹽情況(註四十六)其中四場無揚州的屬縣,卻有楚州所屬的漣水縣。在十監之中,楚州有專此命名的鹽城縣,可見其地治鹽產業的興盛。

肆、安史之亂對水運的影響:

  安史之亂前,黃河流域在全國糧食、絲綢生產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當時唐政權貢賦的主要來源。安史之亂前絲綢的主要產地是河北道和河南道,江南道和淮南道的絲綢生產尚不及河南地區。安史之亂後,中原地區的經濟受到極大破壞,北方人口為逃避戰禍和稅賦,大量遷徙至南方,這時北方的稅收已不足以支撐整體稅賦的主要收入來源。唐政權為了保證江南的歲收穩定,便開始積極的疏浚運河、控制漕運,江淮地區遂轉變成貢賦的主要來源。唐代見於記載的水利工程中,在玄宗以後的八十八項,江南道就佔了全部工程的百分之五十點六,可見中唐以後對江南地區河道的重視程度之重(註四十七)

  加上安史之亂後,吐蕃積極的在西北、河隴地區和西南劍南道西川一帶侵略,以及控制了阿爾泰山一帶的回纥部,使得唐政權連絡西域諸國的路上交通幾乎中斷。對外陸上交通的衰落,使得海上交通,尤其是南海海運迅速熱絡起來。海運的熱絡除了使造船工業蓬勃發展以外,連帶也推動了內陸河運的發展,河道網絡的建立使得要抵達海運港口如廣州、明州、揚州變得更加容易,河運和海運的轉乘交互影響,使得水運在中唐以後快速發展。



圖九:唐代疆域圖(西元820年(註四十八)

伍、結論:

  隋唐時期的交通建設,無論陸路亦或水路,都以兩京地區為軸心,為輻射網狀向外擴散。南起餘杭,北達涿縣的南北大運河將原來中國多為東西向的天然水道串連起來,解決了南北連絡的地理限制。南北大運河確立了東南諸州郡在中國交通上的新地位,隋唐政權藉此來鞏固對南方地區的政治和軍事控制,便於將南方財富向兩京地區和西北邊鎮運輸,無形之中推動了南北人民經濟及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隋代的天然河道,以大興和洛陽為中心,可航行漕運,亦可運兵打仗,就是多泥沙淤積的黃河,也可被楊堅用來率領三萬水軍擊破各師於河橋(註四十九)說明當時天然河道的航運條件和現在相比較為良好。在隋文帝、煬帝陸續開鑿貫穿南北的大運河後,天然河道的東西向限制已獲得了解決,從江淮、三吳地區到河北地區,被南北大運河串連起來,加上既有的五大水系天然河道,構成了唐代水運交通網絡的主要基礎。

  在唐代,國內的水運交通網絡獲得進一步的加強。唐代新闢水道二十六條,分別佈於十道之地,其中桂州西靈渠的重新鑿通,可將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連接起來,並輸送嶺南道的漕運和軍糧至京都。新闢水道最多的有關內、河南、河北、江南四道,集中於河北道乃因江淮資源北運邊鎮和抵禦契丹等少數民族的入侵;集中於關內、河南道的原因為長安、洛陽的政治因素和便於漕運;集中於江南道是因中唐以後財賦來源極仰賴江南,新闢水線以便於水運。

  在運河方面,唐代在隋代基礎上持續維護,疏浚或改道河道、以重兵護衛運河、健全漕運管理制度、在渠道旁築路設驛,構成水陸兩網交互重疊的龐大交通體系,把政治中樞的兩京、西北邊陲的軍事重鎮和東南的財賦中心結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並隨著海上航線的興盛,而將國內運輸的交通規模擴張到東北遼河流域、琉求、日本和朝鮮半島、東南亞諸國等的國外運輸。

  唐代陸驛賴通使命傳遞,大量貨物則依賴水道運輸,水運吞吐量大、運價便宜、平穩又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少,加上江南造船業發達,長江可聚集岷峨以東、淮漢以南至嶺外的貨物至揚州,再由運河輾轉送往北方。唐代的生活必需品米、鹽、茶、糖、水果、魚蝦海貨、漆器、銅器、鐵器、金銀器、紡織品、造紙等,安史之亂後皆南盛北衰,一般南貨北銷已定型化。經濟重心的南移,以揚州為中心的淮南道成為全國的貨物集散地中心,在水運便利的推波助瀾之下,一些沿河道貿易的河津渡口、水陸轉運要道的草市鎮也油然而生。「凡江淮草市,盡近水際,富室大戶,多居其間。」註五十)

  隋唐水運的發達,也替北方人口大規模南徙提供了便利之徑。五大水系和南北大運河的方便舒適和便宜,河道旁亦有陸驛站可供轉運,是河北、河南往南方遷徙的主要幹道。隨著黃河流域的大批勞力南下江南,和中唐以後政府對漕運河道修建的重視,江南遂興起了一波興修水利和開闢新水道的熱潮,如元和八年常州武進的孟瀆、大歷初年浚治的練湖等。前面提到在唐代中葉以後,江南的水利工程有突破性的進展,尤其在淮水以南、錢塘以北的廣大地區,水利工程規模遠超過北方。

  隋唐兩代對水運的重視,使得江南地區在此一時期,無論是經濟或政治地位皆有長足性的發展。「軍國大計,仰於江淮。」經濟的重要性讓在揚州設治所的鹽鐵轉運使在中唐以後權位較宰相更高,淮南道為諸道府軍事最重,淮南節度使多由宰相或重將擔任的緣故。

陸、註釋:

註一: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冊五,頁3-4
註二: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冊五,頁32-33
註三:劉希為,《隋唐交通》,頁10
註四:今河南、山東、皖北、蘇北地區。
註五:今山西。
註六:今河南陝縣。
註七:今河南鄭州市滎陽縣汜水鎮東北處。古連汜水,現在在黃河北岸。
註八:即滎陽。
註九:即汴水,今中牟縣北境、開封市南境。
註十:又稱浚儀,今開封市。
註十一:今寶應東南。
註十二:當時入淮水口由末口改至山陽。劉希為,《隋唐交通》,頁12
註十三:今北京市。
註十四:今鎮江市。
註十五:今杭州市。
註十六:今蘇南、浙東地區,即長江三角州。
註十七:今寧波市。
註十八:《隋書》卷二十四<食貨>
註十九:陶希聖編,《唐代之交通》,頁88
註二十:劉希為,《隋唐交通》,頁76-77
註二十一:今興安。
註二十二:靈渠為秦代開通,東漢馬援曾加以修理,至唐敬宗時李渤又再將其修鑿。在唐代靈渠已是嶺南地區連結中原的水運樞紐,嶺南貢物可循此道上湘水進入中原。
註二十三:今江西省吉安市。
註二十四:今江西省南昌市。
註二十五:今北江。
註二十六:今海南島。
註二十七:今桂林。
註二十八:治所交州,今越南河內。
註二十九:今廣西省南寧市。
註三十:今湖北省襄樊市。
註三十一:今陝西省西鄉縣。
註三十二:今陝西省南鄭縣。
註三十三: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卷四,頁1157
註三十四:今陝西省商洛市。
註三十五:今陝西省略陽縣。
註三十六:今河南省陝縣。
註三十七: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南五○公里處。
註三十八:張劍光,<唐五代江南水上交通路線的建設>,頁11-12
註三十九:從錢塘江岸口以西,向東經蕭山、錢清、紹興、曹娥,至上虞以東的通明埧與姚江相接,再經餘姚、寧波與甬江交會,從鎮海縣南入海,貫穿整個浙東平原。
註四十:今浙江省紹興市。
註四十一:運河沿岸的一種石路,便於船隻停泊和船工拉縴。
註四十二:史念海,<隋唐時期運河和長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會>,頁6
註四十三:史念海,<隋唐時期運河和長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會>,頁9
註四十四:史念海,<隋唐時期運河和長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會>,頁11
註四十五:《隋書》卷三十一<地理志>
註四十六:《新唐書》卷五十四<食貨>
註四十七:王平,<安史之亂對唐朝對外交通的影響>,頁80
註四十八: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冊五,頁36-37
註四十九:今河南盟津東。
註五十:劉希為,《隋唐交通》,頁244

柒、參考資料:

一、 正史:
(唐)魏徵等撰,《隋書》
(宋)歐陽脩等撰,《新唐書》

二、 專書:
劉希為,《隋唐交通》,新文豐出版公司,民81年3月
陶希聖編,《唐代之交通》,食貨出版社,民71年5月

三、 工具書: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冊五,中國地圖出版社,1989年6月
西北師範學院地理系編,《中國自然地理圖集》,地圖出版社,1984年6月

四、 期刊論文:
嚴耕望,<唐代三峽水運小記>,《唐代交通圖考》卷四,中央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民75年1月
張劍光,<唐五代江南水上交通路線的建設>,《歷史教學問題》2期,2002年
曹家啟,<唐宋時期南方地區交通研究>,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12月
梁華東,<隋唐時期皖南交通狀況初探>,《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卷1期,2004年1月
史念海,<隋唐時期運河和長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會>,《中國歷史地理論壇》4期,1994年
王平,<「安史之亂」對唐朝對外交通的影響>,《黔南民族師專學報(哲社版)》1期,1996年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上帝在你潦倒困頓之時,在你面前擺了塊天秤,要你選擇分歧的命運,天秤的兩端分別是:為了尊嚴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光榮死去,以及為了理想而苟延殘喘的活下去。你會如何選擇呢?諷刺的是,這乍看之下是題選擇題,上帝卻沒有給華迪史洛‧史匹曼(Władysław Szpilman)和他的兄弟亨瑞克‧史匹曼(Henryk Szpilman)相同的天秤得以選擇。現實就是並非每一個人都能平等的得到選擇生命之道的權利,但人們還是為了「不想就這樣輕而易舉的死去」的念頭而努力的活下去。

  影片開頭,華迪史洛和往常一樣,全神貫注的在華沙廣播電台的錄音室內優雅的彈奏著鋼琴。然而一九三九年的華沙和片頭黑白畫面的日常場景已然不同,流瀉在錄音室內的琴聲被粗魯的砲聲給蠻橫的打斷,工作人員急忙比著手語,要華迪史落趕快逃離,華迪史洛卻給了他「這曲子還沒演奏完呢,你又要我去哪裡呢?」的困惑表情。直到錄音室被炸出了一個大洞時,華迪史洛才從飄飄然的精神世界中被帶了回來,帶進這個即將充滿苦痛的真實世界之中。有趣的是在逃跑的過程中,華迪史洛遇到了和他一樣醉心於音樂世界的同道中人:大提琴手多蘿塔(Dorata),她是其好朋友裘瑞克(Jurek)的妹妹。兩個人就在煙霧瀰漫、砲火隆隆的電台內你一言我一語的相互寒暄,可見得兩人對於音樂是多麼的癡迷。



  回到家中,史匹曼一家人圍坐在收音機前,聽著訊號斷斷續續的廣播,英國和法國「即將」聲援波蘭的消息虛弱的在廣播內放送,熟悉這段歷史的後人,對於這段史匹曼一家人為了這消息舉杯慶祝的場景(為英國和法國舉杯!),想必會感到相當諷刺吧。漫天謊言將波蘭人從希望帶至絕望,波蘭的國土防禦連同脆弱不堪的意志一同土崩瓦解。史匹曼一家人──以及和他們相同背景的猶太人們將要面對的是永無止盡的噩夢。他們將窗戶貼上封條,將身上僅有的五千波幣響盡辦法藏匿好,接著他們一家人,和數以萬計的猶太人,被迫遷移至德國人重劃的猶太人集中區(The Ghetto)。當華迪史洛右臂必須佩戴上象徵猶太人之罪惡的大衛之星時,「猶太人連呼吸都是一種不被允許的罪惡」,就是這樣的精神教條,被勝利者的德國人貫徹著,讓華迪史洛再也無法到達和多蘿塔一起演奏的理想鄉之中,兩人的命運就在大道上分岔歧異。猶太人的世界從此以後就被冰冷的磚牆隔離,伴隨著鐵絲網和德國軍人的槍桿子。



  為了籌措溫飽,華迪史洛無奈地被迫賣掉他的鋼琴,並在猶太區中和兄弟亨瑞克一起賣舊書維生。路上隨處可見汲汲於尋找失蹤丈夫的婦人、倒在地上發紫僵硬的屍體。有一條從外圍穿越過猶太區的道路,猶太人們只能忍氣吞聲的等待外人走完,德國軍人才會開放通行。在等待通過時,德國軍人命令猶太人一個一個跟著街頭藝人的音樂隨之起舞,猶太人們像小丑一樣晃動著身子搖擺,為了看德國人的臉色活下去而搖擺著,包括那些助紂為虐加入猶太警察的猶太人都是如此。猶太警察領袖伊茲札克(Itzchak Heller)來邀請史匹曼兩兄弟加入猶太警察的行列──由猶太人組成的警察團,幫助德國人來打壓控制自己同胞的團體。為了三餐溫飽,伊茲札克可以出賣靈魂給德國人;但兩兄弟不願意如此,他們拒絕了伊茲札克。其中華迪史洛和亨瑞克的拒絕態度,某種程度決定了他們兩人日後不同的命運。

  賣些零星的舊書無法維持史匹曼一家人的生活,於是華迪史洛重操舊業,在猶太區中的高檔餐廳中當著低俗的琴匠,在裡頭的客人穿著整齊,抽著香菸,興高采烈的吃著美食、飲著美酒,華迪史洛的鋼琴對他們而言只是個助興提致的餐後表演。對於一個藝術家而言,叫他演奏時驟然中斷那是多麼侮辱人的事情!但是面對到這情景,為了生計,華迪史洛也只能無奈的搖著頭,配合著世儈之人彈奏下去。在當時活著是多麼奢侈的事,在華迪史洛一次回家的路上,有名小孩為了拿取對面丟進來猶太區的物資,身體被卡在磚牆的縫隙中,下半身被「對面的人」群毆致死。窮光漢搶劫婦人的玉米粥,翻倒在地也要像狗一樣趴在地上用力的吸光舔光,一切僅僅只是為了活下去……



  隨著時間流逝,德國人的暴戾程度越來越嚴重,德國軍人開始挨家挨戶的搜索猶太人的家,把看不順眼的猶太人帶走。在史匹曼家的對面一戶,有位年長坐輪椅的老人成員,當德國軍人入內對猶太人口沫橫飛的大喊著起立時,想也知道坐輪椅的人怎麼可能站起來……面對這種不服從的藐視表現,德國人輕鬆寫意的就將那老人移到陽台抬舉起來,跟殺死一隻螻蟻一樣的簡單的把老人像倒廚餘般給「倒」下去,整家人再帶到樓下去用機槍加以「淨化」,和屠夫殺豬殺牛一樣的稀鬆平常。



  直到德國人再也無法忍受猶太人的存在,決定將華沙猶太區的所有猶太人用火車運輸到集中營去「勞動改造」。在移動到火車的路上,華迪史洛對著他的妹妹哈莉娜(Halina Szpilman)說:「但願我能多瞭解妳一點……」即使在共赴黃泉的路上也有人相伴,這樣就能夠死的輕鬆了啊──有一雙手給了華迪史洛活下去的希望,也給了他終老一生都得面對與家人生離死別的痛苦畫面,伊茲札克的手將他從家人中拉了出來,要他活著目送家人無可奈何踏上死亡的旅途。華迪史洛活下來了,他漫步在空寂的猶太區街道嚎啕大哭。他活了下來,但目前也僅只於活下來而已。



  在工作餐廳老闆的協助下,華迪史洛和老闆一起到猶太區外圍和波蘭人一起從事建設(然而老闆一下就被子彈射穿腦袋了,沒什麼原因,也不需要任何原因),演奏者的虛弱雙手做著搬運磚頭的吃力工作。在這裡他遇到了先前介紹給他父親工作的梅耶克(Majorek),此時的他成為了華沙反抗軍的地下領袖。在同胞們的幫助下,華迪史洛轉去做比較輕鬆的鐵釘秤重和運送糧食的工作(有次華迪史洛將磚頭弄掉了,被德國軍官一陣鞭打到失去意識)。從華沙運送糧食的過程中,他們把槍枝運進來,再趁著經過圍牆時把槍枝丟給圍牆內的反抗軍。在一次夏天到格但斯克(Gdańsk,波蘭北方)的工作中,華迪史洛見到了他的老朋友──打扮端莊的歌手嘉琳娜(Janina Bogucki)走在生意盎然的金門廣場(Zlota Brama)上。華迪史洛的內心開始動搖,在天秤的兩端──要留下來跟著梅耶克一同加入反抗軍,或是請梅耶克連絡嘉琳娜,讓嘉琳娜收留自己,和走在鋼索上隨時準備起義的緊繃生活作告別。華迪史洛從未忘記自己的音樂靈魂,那個囚錮在佈滿傷痕的猶太人肉體中熱愛琴鍵的藝術家靈魂。他決定向他的靈魂輸誠,為了再彈一次鋼琴,他要活下去,他不能在反抗軍暴動的途中喪失生命。

  華迪史洛順利和嘉琳娜搭上了線,同時遇上了許久未見她的演員丈夫安德茲(Andrzej Bogucki),人影依舊,世事皆非,他們見到面時不禁用力的緊緊擁抱著,感嘆著這一切。他被安德茲介紹的反抗軍成員安置(正確的說應該是被關)在一處公寓內,由嘉琳娜提供食物。看似從德國人的手中逃了出來,對華迪史洛而言卻只是靈魂囚禁的場所換了個地方。「有時候我又不確定,自己是在牆的哪一邊……」他仍然需要為了活著而躲躲藏藏,靈魂還無法藉由鋼琴而昇華。在他躲藏地方的另一頭,圍牆內的猶太區反抗軍試圖抵抗,卻敵不過此時仍強大的德國軍隊。看著這一幕的華迪史洛內心開始掙扎:「我應該要留在那邊和他們對抗……」為了消除內心湧現的矛盾,他只好試圖麻痺自己: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嗎?他不願意去想起至今他還活著的理由,以及和反抗軍意念相近的兄弟(亨瑞克)身影。然而這樣意志消沉的華迪史洛,卻讓嘉琳娜感到不可置信。

  德軍找到了反抗軍藏匿武器火藥的地點,迫使嘉琳娜和安德茲展開逃亡。華迪史洛在被鄰居認出是猶太人的情況下也離開了棲身之處。他透過反抗軍成員的紙條知道了多蘿塔後來的住址,在求助無援的飢餓狀態下他選擇投靠了多蘿塔。但此時的多蘿塔已經結婚(裘瑞克已經死了),大腹便便的展示在華迪史洛眼簾前,當晚飢腸轆轆的他完全無法再多想除了填飽肚子以外的事情。直到隔天早晨他被多蘿塔的大提琴聲給喚醒,在門縫中他一窺多蘿塔拉著大提琴的身影,他知道那個和多蘿塔一起在台上演奏的約定可能不會再實現了……他是個無法彈奏鋼琴的鋼琴家,這束縛如冤魂般無止盡的追逐著華迪史洛。然後,他又被多蘿塔的丈夫給鎖起來,這次是被關在德國區軍醫院的對面,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尤其是四周佈滿秘密警察的時候。華迪史洛望著那台塵封許久的鋼琴,恣意的將十指流暢的在琴鍵上滑動,這次他終於不用完全的壓抑著自己,讓自己的靈魂獲得一點喘息的半釋放狀態。昔日華沙廣播電台的工作人員負責照顧他,他敬佩著華迪史洛的才華,為他的食物來源籌措經費,最後落得肝腦塗地的下場。工作人員死後,華迪史洛陷入斷糧斷水的危機,倒在床上奄奄一息,直到多蘿塔夫婦前來探視,並捎來一則令他悲傷的消息:多蘿塔夫婦要離開華沙了。
  
  孤獨、病痛折磨著華迪史洛,但他還是咬緊牙根死命的活下去,他還有一個尚未完成的夢想。一九四四年八月,反抗軍進攻他住所對面的軍醫院,將裡頭的德軍射殺殆盡。德軍選擇放棄了這個據點,並出動坦克和裝甲車前來壓制這一帶的反抗軍。華迪史洛看到街道上的坦克砲口對準了他時,徬徨失措的想打開門──但門已被多蘿塔夫婦給鎖起。砲火象徵性的解放了他壓抑在幾坪空間內的虛弱靈魂,他逃離這裡、那裡,和德國人所在的任何一個地方,即使選擇扮演屍體,或是直接和屍體生活在一起也在所不惜。他在廢棄的軍醫院內大口喝著滿是油垢的髒水,他躺在不知道上頭死過多少病患的手術台上,他早已忘記是什麼理由驅使他活下去,他只記得現在的他不管如何就是要活下去,如此而已。如果說真要找些理由,那就是他腦海中的各種樂譜,以及他獨自一人時靠著自我意志重複模擬著當他還是個鋼琴家時的餘暉時刻。



  無情的焰苗吞噬著曾經也是德軍一份子的軍醫院據點,華迪史洛不停的逃跑,直至杳無人煙的世界盡頭。他已經失去了所有他曾經依賴的經驗建構起的世界,在他面前的徒剩下一片破敗殘寥。他忍著腳摔傷受到的疼痛漫無目的的走著,再也沒有比這裡更像是地獄的場景了──前提是真的有地獄的話,那至少也要讓我吃點黃瓜罐頭再安心上路吧。他想著。

  

  現實總是和理想事與願違。當他正想完成那卑微至極的生存願望時,他面前出現了一名德國軍官。如果那名軍官手上拿的是一把手槍,或許「砰」的一聲直接就能讓他的可憐靈魂從這苦難世間中解脫了。但上帝卻跟華迪史洛開了一個大玩笑,軍官給了他一部鋼琴,和給予一個虛弱的鋼琴家靈魂解放並且重生的機會。這是華迪史洛從猶太區離開後第一次,也是再一次的觸摸到那睽違許久的琴鍵。在開始彈奏之前,被無瑕月光照映的渾身發亮的他正在想些什麼呢?隨著蕭邦夜曲C小調(Nocturne in C minor Op.48 No.1)從生硬的指法中緩緩響起,這所有經歷過的一切──在此刻都已不再重要。



  這名軍官(Wilm Hosenfeld)一直援助華迪史洛直到德軍從此處撤退為止。後來的結局你我都知道,德軍輸了,波蘭光復(儘管時間並不長,很快就又落入了蘇聯的鐵幕體系之下),華迪史洛活了下來,但他再也見不到這名曾經援助過他的軍官(一九五二年死在蘇聯戰俘集中營內),也回不去那個曾經聚在餐廳一起高聲舉杯歡呼的家庭時光。他活了下來,繼續以鋼琴家的身分在世間活躍,繼續以音樂填補著那段抹滅不去的傷痛和缺痕。靈魂得以昇華的代價竟是如此之高,雖然他僅和一般的你我他相同,都只是想顫抖著保存那些微生命火光罷了。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上帝在你潦倒困頓之時,在你面前擺了塊天秤,要你選擇分歧的命運,天秤的兩端分別是:為了尊嚴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光榮死去,以及為了理想而苟延殘喘的活下去。你會如何選擇呢?諷刺的是,這乍看之下是題選擇題,上帝卻沒有給華迪史洛‧史匹曼(Władysław Szpilman)和他的兄弟亨瑞克‧史匹曼(Henryk Szpilman)相同的天秤得以選擇。現實就是並非每一個人都能平等的得到選擇生命之道的權利,但人們還是為了「不想就這樣輕而易舉的死去」的念頭而努力的活下去。

  影片開頭,華迪史洛和往常一樣,全神貫注的在華沙廣播電台的錄音室內優雅的彈奏著鋼琴。然而一九三九年的華沙和片頭黑白畫面的日常場景已然不同,流瀉在錄音室內的琴聲被粗魯的砲聲給蠻橫的打斷,工作人員急忙比著手語,要華迪史落趕快逃離,華迪史洛卻給了他「這曲子還沒演奏完呢,你又要我去哪裡呢?」的困惑表情。直到錄音室被炸出了一個大洞時,華迪史洛才從飄飄然的精神世界中被帶了回來,帶進這個即將充滿苦痛的真實世界之中。有趣的是在逃跑的過程中,華迪史洛遇到了和他一樣醉心於音樂世界的同道中人:大提琴手多蘿塔(Dorata),她是其好朋友裘瑞克(Jurek)的妹妹。兩個人就在煙霧瀰漫、砲火隆隆的電台內你一言我一語的相互寒暄,可見得兩人對於音樂是多麼的癡迷。



  回到家中,史匹曼一家人圍坐在收音機前,聽著訊號斷斷續續的廣播,英國和法國「即將」聲援波蘭的消息虛弱的在廣播內放送,熟悉這段歷史的後人,對於這段史匹曼一家人為了這消息舉杯慶祝的場景(為英國和法國舉杯!),想必會感到相當諷刺吧。漫天謊言將波蘭人從希望帶至絕望,波蘭的國土防禦連同脆弱不堪的意志一同土崩瓦解。史匹曼一家人──以及和他們相同背景的猶太人們將要面對的是永無止盡的噩夢。他們將窗戶貼上封條,將身上僅有的五千波幣響盡辦法藏匿好,接著他們一家人,和數以萬計的猶太人,被迫遷移至德國人重劃的猶太人集中區(The Ghetto)。當華迪史洛右臂必須佩戴上象徵猶太人之罪惡的大衛之星時,「猶太人連呼吸都是一種不被允許的罪惡」,就是這樣的精神教條,被勝利者的德國人貫徹著,讓華迪史洛再也無法到達和多蘿塔一起演奏的理想鄉之中,兩人的命運就在大道上分岔歧異。猶太人的世界從此以後就被冰冷的磚牆隔離,伴隨著鐵絲網和德國軍人的槍桿子。



  為了籌措溫飽,華迪史洛無奈地被迫賣掉他的鋼琴,並在猶太區中和兄弟亨瑞克一起賣舊書維生。路上隨處可見汲汲於尋找失蹤丈夫的婦人、倒在地上發紫僵硬的屍體。有一條從外圍穿越過猶太區的道路,猶太人們只能忍氣吞聲的等待外人走完,德國軍人才會開放通行。在等待通過時,德國軍人命令猶太人一個一個跟著街頭藝人的音樂隨之起舞,猶太人們像小丑一樣晃動著身子搖擺,為了看德國人的臉色活下去而搖擺著,包括那些助紂為虐加入猶太警察的猶太人都是如此。猶太警察領袖伊茲札克(Itzchak Heller)來邀請史匹曼兩兄弟加入猶太警察的行列──由猶太人組成的警察團,幫助德國人來打壓控制自己同胞的團體。為了三餐溫飽,伊茲札克可以出賣靈魂給德國人;但兩兄弟不願意如此,他們拒絕了伊茲札克。其中華迪史洛和亨瑞克的拒絕態度,某種程度決定了他們兩人日後不同的命運。

  賣些零星的舊書無法維持史匹曼一家人的生活,於是華迪史洛重操舊業,在猶太區中的高檔餐廳中當著低俗的琴匠,在裡頭的客人穿著整齊,抽著香菸,興高采烈的吃著美食、飲著美酒,華迪史洛的鋼琴對他們而言只是個助興提致的餐後表演。對於一個藝術家而言,叫他演奏時驟然中斷那是多麼侮辱人的事情!但是面對到這情景,為了生計,華迪史洛也只能無奈的搖著頭,配合著世儈之人彈奏下去。在當時活著是多麼奢侈的事,在華迪史洛一次回家的路上,有名小孩為了拿取對面丟進來猶太區的物資,身體被卡在磚牆的縫隙中,下半身被「對面的人」群毆致死。窮光漢搶劫婦人的玉米粥,翻倒在地也要像狗一樣趴在地上用力的吸光舔光,一切僅僅只是為了活下去……



  隨著時間流逝,德國人的暴戾程度越來越嚴重,德國軍人開始挨家挨戶的搜索猶太人的家,把看不順眼的猶太人帶走。在史匹曼家的對面一戶,有位年長坐輪椅的老人成員,當德國軍人入內對猶太人口沫橫飛的大喊著起立時,想也知道坐輪椅的人怎麼可能站起來……面對這種不服從的藐視表現,德國人輕鬆寫意的就將那老人移到陽台抬舉起來,跟殺死一隻螻蟻一樣的簡單的把老人像倒廚餘般給「倒」下去,整家人再帶到樓下去用機槍加以「淨化」,和屠夫殺豬殺牛一樣的稀鬆平常。



  直到德國人再也無法忍受猶太人的存在,決定將華沙猶太區的所有猶太人用火車運輸到集中營去「勞動改造」。在移動到火車的路上,華迪史洛對著他的妹妹哈莉娜(Halina Szpilman)說:「但願我能多瞭解妳一點……」即使在共赴黃泉的路上也有人相伴,這樣就能夠死的輕鬆了啊──有一雙手給了華迪史洛活下去的希望,也給了他終老一生都得面對與家人生離死別的痛苦畫面,伊茲札克的手將他從家人中拉了出來,要他活著目送家人無可奈何踏上死亡的旅途。華迪史洛活下來了,他漫步在空寂的猶太區街道嚎啕大哭。他活了下來,但目前也僅只於活下來而已。



  在工作餐廳老闆的協助下,華迪史洛和老闆一起到猶太區外圍和波蘭人一起從事建設(然而老闆一下就被子彈射穿腦袋了,沒什麼原因,也不需要任何原因),演奏者的虛弱雙手做著搬運磚頭的吃力工作。在這裡他遇到了先前介紹給他父親工作的梅耶克(Majorek),此時的他成為了華沙反抗軍的地下領袖。在同胞們的幫助下,華迪史洛轉去做比較輕鬆的鐵釘秤重和運送糧食的工作(有次華迪史洛將磚頭弄掉了,被德國軍官一陣鞭打到失去意識)。從華沙運送糧食的過程中,他們把槍枝運進來,再趁著經過圍牆時把槍枝丟給圍牆內的反抗軍。在一次夏天到格但斯克(Gdańsk,波蘭北方)的工作中,華迪史洛見到了他的老朋友──打扮端莊的歌手嘉琳娜(Janina Bogucki)走在生意盎然的金門廣場(Zlota Brama)上。華迪史洛的內心開始動搖,在天秤的兩端──要留下來跟著梅耶克一同加入反抗軍,或是請梅耶克連絡嘉琳娜,讓嘉琳娜收留自己,和走在鋼索上隨時準備起義的緊繃生活作告別。華迪史洛從未忘記自己的音樂靈魂,那個囚錮在佈滿傷痕的猶太人肉體中熱愛琴鍵的藝術家靈魂。他決定向他的靈魂輸誠,為了再彈一次鋼琴,他要活下去,他不能在反抗軍暴動的途中喪失生命。

  華迪史洛順利和嘉琳娜搭上了線,同時遇上了許久未見她的演員丈夫安德茲(Andrzej Bogucki),人影依舊,世事皆非,他們見到面時不禁用力的緊緊擁抱著,感嘆著這一切。他被安德茲介紹的反抗軍成員安置(正確的說應該是被關)在一處公寓內,由嘉琳娜提供食物。看似從德國人的手中逃了出來,對華迪史洛而言卻只是靈魂囚禁的場所換了個地方。「有時候我又不確定,自己是在牆的哪一邊……」他仍然需要為了活著而躲躲藏藏,靈魂還無法藉由鋼琴而昇華。在他躲藏地方的另一頭,圍牆內的猶太區反抗軍試圖抵抗,卻敵不過此時仍強大的德國軍隊。看著這一幕的華迪史洛內心開始掙扎:「我應該要留在那邊和他們對抗……」為了消除內心湧現的矛盾,他只好試圖麻痺自己: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嗎?他不願意去想起至今他還活著的理由,以及和反抗軍意念相近的兄弟(亨瑞克)身影。然而這樣意志消沉的華迪史洛,卻讓嘉琳娜感到不可置信。

  德軍找到了反抗軍藏匿武器火藥的地點,迫使嘉琳娜和安德茲展開逃亡。華迪史洛在被鄰居認出是猶太人的情況下也離開了棲身之處。他透過反抗軍成員的紙條知道了多蘿塔後來的住址,在求助無援的飢餓狀態下他選擇投靠了多蘿塔。但此時的多蘿塔已經結婚(裘瑞克已經死了),大腹便便的展示在華迪史洛眼簾前,當晚飢腸轆轆的他完全無法再多想除了填飽肚子以外的事情。直到隔天早晨他被多蘿塔的大提琴聲給喚醒,在門縫中他一窺多蘿塔拉著大提琴的身影,他知道那個和多蘿塔一起在台上演奏的約定可能不會再實現了……他是個無法彈奏鋼琴的鋼琴家,這束縛如冤魂般無止盡的追逐著華迪史洛。然後,他又被多蘿塔的丈夫給鎖起來,這次是被關在德國區軍醫院的對面,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尤其是四周佈滿秘密警察的時候。華迪史洛望著那台塵封許久的鋼琴,恣意的將十指流暢的在琴鍵上滑動,這次他終於不用完全的壓抑著自己,讓自己的靈魂獲得一點喘息的半釋放狀態。昔日華沙廣播電台的工作人員負責照顧他,他敬佩著華迪史洛的才華,為他的食物來源籌措經費,最後落得肝腦塗地的下場。工作人員死後,華迪史洛陷入斷糧斷水的危機,倒在床上奄奄一息,直到多蘿塔夫婦前來探視,並捎來一則令他悲傷的消息:多蘿塔夫婦要離開華沙了。
  
  孤獨、病痛折磨著華迪史洛,但他還是咬緊牙根死命的活下去,他還有一個尚未完成的夢想。一九四四年八月,反抗軍進攻他住所對面的軍醫院,將裡頭的德軍射殺殆盡。德軍選擇放棄了這個據點,並出動坦克和裝甲車前來壓制這一帶的反抗軍。華迪史洛看到街道上的坦克砲口對準了他時,徬徨失措的想打開門──但門已被多蘿塔夫婦給鎖起。砲火象徵性的解放了他壓抑在幾坪空間內的虛弱靈魂,他逃離這裡、那裡,和德國人所在的任何一個地方,即使選擇扮演屍體,或是直接和屍體生活在一起也在所不惜。他在廢棄的軍醫院內大口喝著滿是油垢的髒水,他躺在不知道上頭死過多少病患的手術台上,他早已忘記是什麼理由驅使他活下去,他只記得現在的他不管如何就是要活下去,如此而已。如果說真要找些理由,那就是他腦海中的各種樂譜,以及他獨自一人時靠著自我意志重複模擬著當他還是個鋼琴家時的餘暉時刻。



  無情的焰苗吞噬著曾經也是德軍一份子的軍醫院據點,華迪史洛不停的逃跑,直至杳無人煙的世界盡頭。他已經失去了所有他曾經依賴的經驗建構起的世界,在他面前的徒剩下一片破敗殘寥。他忍著腳摔傷受到的疼痛漫無目的的走著,再也沒有比這裡更像是地獄的場景了──前提是真的有地獄的話,那至少也要讓我吃點黃瓜罐頭再安心上路吧。他想著。

  

  現實總是和理想事與願違。當他正想完成那卑微至極的生存願望時,他面前出現了一名德國軍官。如果那名軍官手上拿的是一把手槍,或許「砰」的一聲直接就能讓他的可憐靈魂從這苦難世間中解脫了。但上帝卻跟華迪史洛開了一個大玩笑,軍官給了他一部鋼琴,和給予一個虛弱的鋼琴家靈魂解放並且重生的機會。這是華迪史洛從猶太區離開後第一次,也是再一次的觸摸到那睽違許久的琴鍵。在開始彈奏之前,被無瑕月光照映的渾身發亮的他正在想些什麼呢?隨著蕭邦夜曲C小調(Nocturne in C minor Op.48 No.1)從生硬的指法中緩緩響起,這所有經歷過的一切──在此刻都已不再重要。



  這名軍官(Wilm Hosenfeld)一直援助華迪史洛直到德軍從此處撤退為止。後來的結局你我都知道,德軍輸了,波蘭光復(儘管時間並不長,很快就又落入了蘇聯的鐵幕體系之下),華迪史洛活了下來,但他再也見不到這名曾經援助過他的軍官(一九五二年死在蘇聯戰俘集中營內),也回不去那個曾經聚在餐廳一起高聲舉杯歡呼的家庭時光。他活了下來,繼續以鋼琴家的身分在世間活躍,繼續以音樂填補著那段抹滅不去的傷痛和缺痕。靈魂得以昇華的代價竟是如此之高,雖然他僅和一般的你我他相同,都只是想顫抖著保存那些微生命火光罷了。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文章是很久以前寫的舊文,無意之間從硬碟內挖出來,其中有些尚未更新的條目就請自行參閱維基百科「行政院衛生署樂生療養院」。





圖一:樂生療養院現址與新莊捷運路線圖

一、關於痲瘋病,你要知道的是:

  痲瘋病(Leprosy)即癩病,是一種在未開發地區才容易看到的病(註一),已開發地區已經很難見到此病。痲瘋病的發病可分為三個階段,初期皮膚會出現白斑或微紅斑塊,斑塊上的排汗和知覺功能都會喪失。再來斑塊會發炎,因失去知覺所以不會感到疼痛,斑塊逐漸結痂增厚,形成一粒粒的突起厚塊和疤痕。最後患者的外觀會有極大的改變,如鼻子坍塌,指骨內縮。痲瘋病的死因常常是因為其他併發症引起,因為患者本身發炎腐爛毫無知覺,延誤診斷的時機,而且抵抗力減弱,更容易引起其他併發症。

二、樂生療養院興建前的台灣痲瘋病情形:

  西元一八六○年左右,外國傳教士進入台灣,最初以教會為臨時的醫院,後來因教會過於狹小無法容納日漸增多的病患,故另尋地方建設醫院。北、中、南部各有一座,分別是淡水馬偕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台南新樓醫院,而專門的麻疹病治療診門的成立時間則是西元一九二五年、一九一七年、一九○七年。三所醫院的門診時間都設於星期六,並沒有和清代一樣對痲瘋病患採取隔離措施,而讓他們可以自由進出醫院,代表這時期痲瘋病患還不是很多(註二)。 

表一:台北馬偕醫院痲瘋病患就診人數狀況

年次

人數

治療延人員

投藥延日數

總計

大正十四年(1925)

59

18

77

1,136

 

昭和元年(1926)

138

46

184

4,396

 

二年

177

57

238

4,699

 

三年

140

43

183

4,617

 

四年

156

47

203

5,285

 

五年

144

45

189

5,489

38,423

六年

147

37

184

4,748

33,236

七年

122

33

154

3,962

27,743

八年

110

32

143

3,898

27,286

九年

114

33

146

3,842

26,894


資料來源:加藤卯吉,《台灣預防衛生概觀》,1935

  因為其他民眾害怕痲瘋病患到處走動,會將痲瘋病傳染給健康的人,故他們向醫院反應此情況。加拿大籍的戴仁壽(Dr. George Gushue Taylor, 1883-1954)在一九二五年接管已停辦六年的馬偕醫院, 並買下醫院後面的教堂,成立治療痲瘋病的專門診所。但上門求診的痲瘋病患日漸增多,門診已不堪負荷,故戴仁壽在一九二八年選定現樂生療養院的院址作為建院地點;不過在一九二九年時總督府的衛生課突然出爾反爾,選定此處作為政府樂生院的地址,勒令戴仁壽將病院遷往他處,後來戴仁壽在淡水八里選定地點,卻遭到當地居民的反對。後來戴仁壽求助於總督府,才終於得以興建,完工後名為「樂山園」。西元一九四○年,戴仁壽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離開台灣,四年後樂山園的所有病患被遷移至樂生院。樂山園則由日本政府接收,作為彈藥儲存地和松山療養院轉來的精神病患收容所。

三、樂生療養院的前身:

  上述提到,其實早在西元一九二七年,台灣總督府就打算建造一座樂生院收養痲瘋病患,樂生療養院的前身「台灣總督府癩病療養所樂生院」便於一九三○年十月完竣,十二月開始正式收留痲瘋病人。樂生院成立的背景不外乎以下兩點:一、痲瘋病是未開發地區的象徵,而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奉行全面西化,而痲瘋病對日本政府而言是恥辱的、不文明的象徵,在有礙對外國形象之下,日本政府開始在一八九七年透過徵兵人口普查,以檢查痲瘋病患者的數量,並在一九○七年正式頒布「癩預防法」,透過興建各地數目不一的痲瘋病療養所,對痲瘋病患者採取隔離政策。樂生院的第一任院長上川豐曾經提過:「樂生院的使命便是要消滅癩病,使日本成為一個真正的文明國家。」(註三)二、日本人擔心台灣人會對在台灣興建醫院,成立痲瘋病門診的外國人產生好感,所以在戴仁壽要興建療養院時,總督府的態度才會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建院之初期,只有男女浴室一間、治療室一棟、病患住宅三棟、廚房一棟,而患者宿舍四周為了防止病患逃跑,在牆上架設了鐵絲網,直至一九三三年才撤掉鐵絲網,改以單一出口的警衛室監視出入人員。樂生院在西元一九三一年才慢慢展開擴建,新增屍體解剖室、手術室、禮拜堂、自來水設施等。由於痲瘋病治療的完全隔離,以及痲瘋病在當時無藥可醫治痊癒,進入樂生院就像進入監獄或被判了死刑一樣,患者只有進而無出(除非變成了冰冷屍體)。樂生院歷年的人數異動上,充分表現出病患無法忍受和社會隔離的生活,或是當時檢查不嚴格而產生的病情誤判,在人數異動上最大宗為因病死亡,而逃跑和檢查錯誤而出院的人數分佔二、四名(註四),其中逃走的不只是台灣病患,也有日本病患。在院內有將棋、球類運動、布袋戲和電影供病患打發時間,有病患也會自己種蔬菜、寫書法、畫畫、養雞豬等。院方也會教育病患學習日文,不禁止各類型的宗教信仰。樂生院成立後,除了和其他基督教醫院互相競爭痲瘋病患者外,樂生院更被總督府拿來當作皇民化運動宣傳的工具。



圖二:一九九三年台灣總督府樂生院配置圖

四、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的樂生療養院:

  西元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後,台灣被國民政府接收,而「台灣總督府癩病療養所樂生院」也自然被台灣省衛生局接收,並將院名改為「台灣省立樂生療養院」,任命賴尚和博士為臨時院長。國民政府遷台時,也將遷台部隊中身染痲瘋病的軍人給一併帶過來,致使樂生療養院在接收後不久病患人數便突然激增。在治療痲瘋病的藥物不斷推陳出新,而藥效也越來越好的情況下,使得痲瘋病患不需要再接受「終身」隔離治療,痲瘋病患終於可以回到家中。一九六二年後,國民政府便下令不再對痲瘋病患者執行強制隔離(註五),在療養院接受治療的痲瘋病患在證明已經沒有傳染性後便可離院,不過仍然要接受衛生署的定期追蹤。

  然而,在當時社會的普遍心態下,對已經有藥可以抑制的痲瘋病仍然是抱持著恐懼的心態(就連院內的醫護人員態度都是如此,他們將全身包覆的密不透風,只留一雙眼睛;沒有醫生願意進駐樂生療養院等行為表現)。一般的醫院診所碰到痲瘋病患都不太願意進行治療(註六),連相關法規都展露出對痲瘋病患的歧視:「非開放性癩病患者,如有變形、畸形或創口殘留者,不得從事餐飲業或其他與大眾衛生有直接影響之行業。」(註七)受到社會大眾異樣眼光看待的痲瘋病患,就算痊癒後走出了療養院,人生並無因此海闊天空,社會普遍的觀感壓力迫使他們東躲西藏,最後不得以還是得回到樂生療養院,病患只能躲藏在樂生療養院的屏護內互相扶持,抵抗社會大眾投以之歧視。



圖三:台灣省立樂生療養院平面圖

五、樂生療養院被迫遷址的紛爭:

  早在西元一九八六年政府發布「台灣省加強癩病防治十年計畫之後續計畫」就提到,樂生療養院將在二○○六年完成階段性任務而關閉,剩餘的痲瘋病患必須交由其他慈善團體照顧。不過在捷運新莊線劃定的情況下,樂生療養院要轉型成為新莊迴龍地區的區域醫院;然而這讓樂生療養院院民相當不滿,他們認為他們的權益已經被瓜分成兩半,只能躲在醫院後半部進行見不得人的醫治行為。

  西元一九九四年,台北捷運局在徵收兩處土地時都遭到當地居民強烈(一塊在輔仁大學後方、一塊在軍事基地)反對,故看上了當時只有五百六十一名病患,院區面積卻有將近三十公頃左右的樂生療養院,以作為捷運新莊線的機廠所在。附近居民要求政府只能徵收樂生療養院的公有土地,而不能將腦筋動到他們的私有土地上頭來,最後樂生療養院的土地以都市更新計畫的名義被強制徵收,樂生療養院被迫得遷址。當初院方和捷運局協商的結果是,樂生療養院願意撥出前方的土地約百分之四十;但是在徵收過程中,捷運局卻玩起數字遊戲,結果就是樂生療養院的實際持有土地只剩下約四成不到。樂生療養院的院民試圖反抗,而捷運局和院方卻只希望病患盡快搬走。在兩次混亂的遷移下,最後捷運局才替這些病患搭蓋鐵皮屋,在這一連串的決策過程中,病患因缺乏社會資源的協助,只能凡事乖乖的按照捷運局的安排,許多病患在匆忙搬遷的過程中造成了身心俱疲,甚至有因痲瘋桿菌而失明者,或是自行搬運行李而受傷者,鐵皮屋的設計也完全不符合這些病患的生理需求。這些人的遭遇並沒有人同情他們,包括台北捷運局。



圖四:捷運局徵收樂生療養院土地之情況

  樂生院民的不滿達到了最高潮,當乞求天助、人助都石沉大海之際,倒不如自立自強。於是在西元二○○二年成立了「保護新莊老樹樂生聯盟」和「青年樂生聯盟」等六個團體,在二○○四年這些團體改變了方向,從關懷樂生古蹟轉變為關懷樂生院民,院民才得已將自己吞忍已久的心聲傳達給這些外來團體知曉;而人權團體和樂生院民正式連結是在二○○四年九月,日本學者和律師團進入樂生療養院探訪,台灣人權協會才正式提出樂生院民和人權之間的法律概念。在同一時間,樂生外來團體組成的聯盟和文史團體合併,形成「搶救樂生聯盟」。 二○○四年九月在中國時報出現的標題(註八),將原來屬於樂生療養院院民內部的封閉問題和抗爭,搬上了社會檯面,把人民觀感和抗爭畫上等號,並相互連結。而樂生療養院病患的「病、老、殘」形象也透過傳播媒體的力量感染到人民的同情意識之中。

  二○○五年七月,新醫療大樓落成,院民和院方、捷運局的抗爭進入了新的階段。七月二十一日在中山堂由院方舉辦的搬遷說明會,院民針對三點對院方質疑:搬遷計畫的內容、搬遷補償金的發放規定(這尤其重要)、不願搬遷的病患的處置方式。在會議中大約有一半的時間都在討論搬遷補償金的問題,接著才是新醫療大樓的生活情形,和不搬遷者的生活和醫療照顧。樂生療養院的院民搬遷情形已經和過去相差甚遠,主要得利於社會的關注和壓力(外來團體的旁聽、立委的監督、媒體記者的採訪),讓院方不得已和院民進行協商,提供改善利多以符合院民的需求。

  所有院民都重新評估搬遷與否,畢竟這次是由國家出面擔保他們的餘生歲月;不過院民搬遷後舊院區除了古蹟維存的喝阻力外再也無法阻止怪手的入侵,舊院區一塊被挖空,破壞山上地形的水土保持,院民勢必又得再度被迫遷離。院方也期待著院民的遷移,因為院方身上背負著當地居民對新醫院和捷運線通車後的引頸期盼。二○○五年八月,已經有一些院民遷往新大樓,樂生聯盟和當初成立的院民自救會的「拒絕被迫搬遷,保護樂生古蹟」的立場已逐漸站不住腳。



圖五:被挖掉一片山坡地的舊院區

  至此至今,樂生療養院的爭議尚未完結,二○○七年曾經因為台北縣長周錫瑋的一句「強制拆除」的指令,而又讓樂生療養院再度成為鎂光燈的焦點,文建會暫定樂生療養院為古蹟的時效已過,政府、院民(社會)、在地居民這三方又將再度為這個已經走過七十餘年的建築角力拔河。

  背負著沉重使命的樂生療養院,不只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

六、註釋:

註一:行政院衛生署,《痲瘋手冊》,民國84年
註二:陳威彬,《近代台灣的癩病與療養─以樂生療養院為主軸》,17頁
註三:上川豐,《樂生院の使命》,台灣時報,頁3
註四:《樂生報》,昭和十五年,頁39
註五:潘佩君,《樂生療養院院民面對搬遷政策的主體性研究》,頁13
註六:《台灣省立樂生療養院二十五週年特刊》,頁35
註七:台灣省癩病(痲瘋)防治規則第五條,中華民國70年5月5日
註八:《帶著殘肢病軀,痲瘋老人振臂高唱日語版樂生院之歌,展現決心》,中國時報,2004年9月19日

七、參考文獻:

陳威彬,《近代台灣的癩病與療養──以樂生療養院為主軸》,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陳歆怡,《監獄或家?台灣痲瘋病患者的隔離生涯與自我重建》,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潘佩君,《樂生療養院院民面對搬遷政策的主體性研究》,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篇文章是很久以前寫的舊文,無意之間從硬碟內挖出來,其中有些尚未更新的條目就請自行參閱維基百科「行政院衛生署樂生療養院」。





圖一:樂生療養院現址與新莊捷運路線圖

一、關於痲瘋病,你要知道的是:

  痲瘋病(Leprosy)即癩病,是一種在未開發地區才容易看到的病(註一),已開發地區已經很難見到此病。痲瘋病的發病可分為三個階段,初期皮膚會出現白斑或微紅斑塊,斑塊上的排汗和知覺功能都會喪失。再來斑塊會發炎,因失去知覺所以不會感到疼痛,斑塊逐漸結痂增厚,形成一粒粒的突起厚塊和疤痕。最後患者的外觀會有極大的改變,如鼻子坍塌,指骨內縮。痲瘋病的死因常常是因為其他併發症引起,因為患者本身發炎腐爛毫無知覺,延誤診斷的時機,而且抵抗力減弱,更容易引起其他併發症。

二、樂生療養院興建前的台灣痲瘋病情形:

  西元一八六○年左右,外國傳教士進入台灣,最初以教會為臨時的醫院,後來因教會過於狹小無法容納日漸增多的病患,故另尋地方建設醫院。北、中、南部各有一座,分別是淡水馬偕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台南新樓醫院,而專門的麻疹病治療診門的成立時間則是西元一九二五年、一九一七年、一九○七年。三所醫院的門診時間都設於星期六,並沒有和清代一樣對痲瘋病患採取隔離措施,而讓他們可以自由進出醫院,代表這時期痲瘋病患還不是很多(註二)。 

表一:台北馬偕醫院痲瘋病患就診人數狀況

年次

人數

治療延人員

投藥延日數

總計

大正十四年(1925)

59

18

77

1,136

 

昭和元年(1926)

138

46

184

4,396

 

二年

177

57

238

4,699

 

三年

140

43

183

4,617

 

四年

156

47

203

5,285

 

五年

144

45

189

5,489

38,423

六年

147

37

184

4,748

33,236

七年

122

33

154

3,962

27,743

八年

110

32

143

3,898

27,286

九年

114

33

146

3,842

26,894


資料來源:加藤卯吉,《台灣預防衛生概觀》,1935

  因為其他民眾害怕痲瘋病患到處走動,會將痲瘋病傳染給健康的人,故他們向醫院反應此情況。加拿大籍的戴仁壽(Dr. George Gushue Taylor, 1883-1954)在一九二五年接管已停辦六年的馬偕醫院, 並買下醫院後面的教堂,成立治療痲瘋病的專門診所。但上門求診的痲瘋病患日漸增多,門診已不堪負荷,故戴仁壽在一九二八年選定現樂生療養院的院址作為建院地點;不過在一九二九年時總督府的衛生課突然出爾反爾,選定此處作為政府樂生院的地址,勒令戴仁壽將病院遷往他處,後來戴仁壽在淡水八里選定地點,卻遭到當地居民的反對。後來戴仁壽求助於總督府,才終於得以興建,完工後名為「樂山園」。西元一九四○年,戴仁壽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離開台灣,四年後樂山園的所有病患被遷移至樂生院。樂山園則由日本政府接收,作為彈藥儲存地和松山療養院轉來的精神病患收容所。

三、樂生療養院的前身:

  上述提到,其實早在西元一九二七年,台灣總督府就打算建造一座樂生院收養痲瘋病患,樂生療養院的前身「台灣總督府癩病療養所樂生院」便於一九三○年十月完竣,十二月開始正式收留痲瘋病人。樂生院成立的背景不外乎以下兩點:一、痲瘋病是未開發地區的象徵,而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奉行全面西化,而痲瘋病對日本政府而言是恥辱的、不文明的象徵,在有礙對外國形象之下,日本政府開始在一八九七年透過徵兵人口普查,以檢查痲瘋病患者的數量,並在一九○七年正式頒布「癩預防法」,透過興建各地數目不一的痲瘋病療養所,對痲瘋病患者採取隔離政策。樂生院的第一任院長上川豐曾經提過:「樂生院的使命便是要消滅癩病,使日本成為一個真正的文明國家。」(註三)二、日本人擔心台灣人會對在台灣興建醫院,成立痲瘋病門診的外國人產生好感,所以在戴仁壽要興建療養院時,總督府的態度才會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建院之初期,只有男女浴室一間、治療室一棟、病患住宅三棟、廚房一棟,而患者宿舍四周為了防止病患逃跑,在牆上架設了鐵絲網,直至一九三三年才撤掉鐵絲網,改以單一出口的警衛室監視出入人員。樂生院在西元一九三一年才慢慢展開擴建,新增屍體解剖室、手術室、禮拜堂、自來水設施等。由於痲瘋病治療的完全隔離,以及痲瘋病在當時無藥可醫治痊癒,進入樂生院就像進入監獄或被判了死刑一樣,患者只有進而無出(除非變成了冰冷屍體)。樂生院歷年的人數異動上,充分表現出病患無法忍受和社會隔離的生活,或是當時檢查不嚴格而產生的病情誤判,在人數異動上最大宗為因病死亡,而逃跑和檢查錯誤而出院的人數分佔二、四名(註四),其中逃走的不只是台灣病患,也有日本病患。在院內有將棋、球類運動、布袋戲和電影供病患打發時間,有病患也會自己種蔬菜、寫書法、畫畫、養雞豬等。院方也會教育病患學習日文,不禁止各類型的宗教信仰。樂生院成立後,除了和其他基督教醫院互相競爭痲瘋病患者外,樂生院更被總督府拿來當作皇民化運動宣傳的工具。



圖二:一九九三年台灣總督府樂生院配置圖

四、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的樂生療養院:

  西元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後,台灣被國民政府接收,而「台灣總督府癩病療養所樂生院」也自然被台灣省衛生局接收,並將院名改為「台灣省立樂生療養院」,任命賴尚和博士為臨時院長。國民政府遷台時,也將遷台部隊中身染痲瘋病的軍人給一併帶過來,致使樂生療養院在接收後不久病患人數便突然激增。在治療痲瘋病的藥物不斷推陳出新,而藥效也越來越好的情況下,使得痲瘋病患不需要再接受「終身」隔離治療,痲瘋病患終於可以回到家中。一九六二年後,國民政府便下令不再對痲瘋病患者執行強制隔離(註五),在療養院接受治療的痲瘋病患在證明已經沒有傳染性後便可離院,不過仍然要接受衛生署的定期追蹤。

  然而,在當時社會的普遍心態下,對已經有藥可以抑制的痲瘋病仍然是抱持著恐懼的心態(就連院內的醫護人員態度都是如此,他們將全身包覆的密不透風,只留一雙眼睛;沒有醫生願意進駐樂生療養院等行為表現)。一般的醫院診所碰到痲瘋病患都不太願意進行治療(註六),連相關法規都展露出對痲瘋病患的歧視:「非開放性癩病患者,如有變形、畸形或創口殘留者,不得從事餐飲業或其他與大眾衛生有直接影響之行業。」(註七)受到社會大眾異樣眼光看待的痲瘋病患,就算痊癒後走出了療養院,人生並無因此海闊天空,社會普遍的觀感壓力迫使他們東躲西藏,最後不得以還是得回到樂生療養院,病患只能躲藏在樂生療養院的屏護內互相扶持,抵抗社會大眾投以之歧視。



圖三:台灣省立樂生療養院平面圖

五、樂生療養院被迫遷址的紛爭:

  早在西元一九八六年政府發布「台灣省加強癩病防治十年計畫之後續計畫」就提到,樂生療養院將在二○○六年完成階段性任務而關閉,剩餘的痲瘋病患必須交由其他慈善團體照顧。不過在捷運新莊線劃定的情況下,樂生療養院要轉型成為新莊迴龍地區的區域醫院;然而這讓樂生療養院院民相當不滿,他們認為他們的權益已經被瓜分成兩半,只能躲在醫院後半部進行見不得人的醫治行為。

  西元一九九四年,台北捷運局在徵收兩處土地時都遭到當地居民強烈(一塊在輔仁大學後方、一塊在軍事基地)反對,故看上了當時只有五百六十一名病患,院區面積卻有將近三十公頃左右的樂生療養院,以作為捷運新莊線的機廠所在。附近居民要求政府只能徵收樂生療養院的公有土地,而不能將腦筋動到他們的私有土地上頭來,最後樂生療養院的土地以都市更新計畫的名義被強制徵收,樂生療養院被迫得遷址。當初院方和捷運局協商的結果是,樂生療養院願意撥出前方的土地約百分之四十;但是在徵收過程中,捷運局卻玩起數字遊戲,結果就是樂生療養院的實際持有土地只剩下約四成不到。樂生療養院的院民試圖反抗,而捷運局和院方卻只希望病患盡快搬走。在兩次混亂的遷移下,最後捷運局才替這些病患搭蓋鐵皮屋,在這一連串的決策過程中,病患因缺乏社會資源的協助,只能凡事乖乖的按照捷運局的安排,許多病患在匆忙搬遷的過程中造成了身心俱疲,甚至有因痲瘋桿菌而失明者,或是自行搬運行李而受傷者,鐵皮屋的設計也完全不符合這些病患的生理需求。這些人的遭遇並沒有人同情他們,包括台北捷運局。



圖四:捷運局徵收樂生療養院土地之情況

  樂生院民的不滿達到了最高潮,當乞求天助、人助都石沉大海之際,倒不如自立自強。於是在西元二○○二年成立了「保護新莊老樹樂生聯盟」和「青年樂生聯盟」等六個團體,在二○○四年這些團體改變了方向,從關懷樂生古蹟轉變為關懷樂生院民,院民才得已將自己吞忍已久的心聲傳達給這些外來團體知曉;而人權團體和樂生院民正式連結是在二○○四年九月,日本學者和律師團進入樂生療養院探訪,台灣人權協會才正式提出樂生院民和人權之間的法律概念。在同一時間,樂生外來團體組成的聯盟和文史團體合併,形成「搶救樂生聯盟」。 二○○四年九月在中國時報出現的標題(註八),將原來屬於樂生療養院院民內部的封閉問題和抗爭,搬上了社會檯面,把人民觀感和抗爭畫上等號,並相互連結。而樂生療養院病患的「病、老、殘」形象也透過傳播媒體的力量感染到人民的同情意識之中。

  二○○五年七月,新醫療大樓落成,院民和院方、捷運局的抗爭進入了新的階段。七月二十一日在中山堂由院方舉辦的搬遷說明會,院民針對三點對院方質疑:搬遷計畫的內容、搬遷補償金的發放規定(這尤其重要)、不願搬遷的病患的處置方式。在會議中大約有一半的時間都在討論搬遷補償金的問題,接著才是新醫療大樓的生活情形,和不搬遷者的生活和醫療照顧。樂生療養院的院民搬遷情形已經和過去相差甚遠,主要得利於社會的關注和壓力(外來團體的旁聽、立委的監督、媒體記者的採訪),讓院方不得已和院民進行協商,提供改善利多以符合院民的需求。

  所有院民都重新評估搬遷與否,畢竟這次是由國家出面擔保他們的餘生歲月;不過院民搬遷後舊院區除了古蹟維存的喝阻力外再也無法阻止怪手的入侵,舊院區一塊被挖空,破壞山上地形的水土保持,院民勢必又得再度被迫遷離。院方也期待著院民的遷移,因為院方身上背負著當地居民對新醫院和捷運線通車後的引頸期盼。二○○五年八月,已經有一些院民遷往新大樓,樂生聯盟和當初成立的院民自救會的「拒絕被迫搬遷,保護樂生古蹟」的立場已逐漸站不住腳。



圖五:被挖掉一片山坡地的舊院區

  至此至今,樂生療養院的爭議尚未完結,二○○七年曾經因為台北縣長周錫瑋的一句「強制拆除」的指令,而又讓樂生療養院再度成為鎂光燈的焦點,文建會暫定樂生療養院為古蹟的時效已過,政府、院民(社會)、在地居民這三方又將再度為這個已經走過七十餘年的建築角力拔河。

  背負著沉重使命的樂生療養院,不只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

六、註釋:

註一:行政院衛生署,《痲瘋手冊》,民國84年
註二:陳威彬,《近代台灣的癩病與療養─以樂生療養院為主軸》,17頁
註三:上川豐,《樂生院の使命》,台灣時報,頁3
註四:《樂生報》,昭和十五年,頁39
註五:潘佩君,《樂生療養院院民面對搬遷政策的主體性研究》,頁13
註六:《台灣省立樂生療養院二十五週年特刊》,頁35
註七:台灣省癩病(痲瘋)防治規則第五條,中華民國70年5月5日
註八:《帶著殘肢病軀,痲瘋老人振臂高唱日語版樂生院之歌,展現決心》,中國時報,2004年9月19日

七、參考文獻:

陳威彬,《近代台灣的癩病與療養──以樂生療養院為主軸》,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陳歆怡,《監獄或家?台灣痲瘋病患者的隔離生涯與自我重建》,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潘佩君,《樂生療養院院民面對搬遷政策的主體性研究》,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文轉錄於PTT HBL板,儘管作者還是我自己)



今天終於有機會將能仁對后綜整場比賽給看完。坦白說,后綜扣除失誤數和三分線冷感,整場比賽打得並不差;但仍然被能仁痛宰31分……由此可見這支能仁到底有多麼強。(對上強恕那場沒能看到,真可惜。)

先從能仁的防守談起好了,這支球隊非常強調運用邊線和底線的包夾口袋陷阱,半場防守則採取1-3-1和3-2的可變形式區防,很多包夾都是由首位的後衛發動決定壓迫路徑和包夾位置,再由兩翼球員迅速上前補位包夾,成功率之高讓人咋舌。

底線包夾也是同樣道理,后綜球員從底線選擇切入後,能仁底線就迅速變換成接近2-3的區防,由底線強邊的兩人負責包夾,有時候甚至是三人包夾,其他人則負責踩住強邊的球線準備斷球。

不過這樣的防守策略也有風險,這場就常常看到后綜的後衛一條龍的從中路突破切入上籃。但以后綜的失誤數來看,這樣的防守強度和策略可謂相當成功,關鍵還是在於能仁球員補位速度相當快速,還有他們懂得將對手的傳球路徑選擇減少到最低。后綜這場半場進攻時的傳球選擇迫於對手的防守壓邊,選擇實在不多,所以才有許多靠著個人技巧突破辛苦得分,或是迫於出手品質不好三分的畫面。

能仁的進攻則是Motion offense,球員的空手走位能力和掩護尤其出色。很多妙傳都來自於進攻走位時的隱蔽性,這點做得相當成功,這點也讓能仁得到大量的進攻籃板次數,后綜因為在能仁球員出手後找不到人卡位,能仁球員在籃下三角抓到進攻籃板再進行第二波攻擊的場面屢見不鮮。

至於能仁的快攻純熟度就不需再次強調,很難得能看到如此漂亮的不下球快攻與近乎完美的三線快攻。當然這與能仁的四、五號位皆有很不錯的機動性,以及抓下防守籃板後的快速前場推進有很大的關係。

剛好以前也曾經帶過學生籃球,就我自己當過教練的感想,今年的能仁簡直是學生籃球的教科展示。戰術執行度、球員技巧細膩度、籃球IQ及EQ、都屬一等一的強悍。徹底實現了場上五人皆有三脅能力(投切傳)的完美型態。

→ duke7814:另外要推崇戴金鼎教練 最後一分鐘對兩後衛的信心建立 02/03 22:47
→ duke7814:還有那隻畫在戰術板上山寨板的哆啦a夢 所謂帶兵帶心的好 02/03 22:48
→ duke7814:教練我想就是這樣 看到心有戚戚焉 02/03 22:48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轉錄於PTT HBL板,儘管作者還是我自己)



今天終於有機會將能仁對后綜整場比賽給看完。坦白說,后綜扣除失誤數和三分線冷感,整場比賽打得並不差;但仍然被能仁痛宰31分……由此可見這支能仁到底有多麼強。(對上強恕那場沒能看到,真可惜。)

先從能仁的防守談起好了,這支球隊非常強調運用邊線和底線的包夾口袋陷阱,半場防守則採取1-3-1和3-2的可變形式區防,很多包夾都是由首位的後衛發動決定壓迫路徑和包夾位置,再由兩翼球員迅速上前補位包夾,成功率之高讓人咋舌。

底線包夾也是同樣道理,后綜球員從底線選擇切入後,能仁底線就迅速變換成接近2-3的區防,由底線強邊的兩人負責包夾,有時候甚至是三人包夾,其他人則負責踩住強邊的球線準備斷球。

不過這樣的防守策略也有風險,這場就常常看到后綜的後衛一條龍的從中路突破切入上籃。但以后綜的失誤數來看,這樣的防守強度和策略可謂相當成功,關鍵還是在於能仁球員補位速度相當快速,還有他們懂得將對手的傳球路徑選擇減少到最低。后綜這場半場進攻時的傳球選擇迫於對手的防守壓邊,選擇實在不多,所以才有許多靠著個人技巧突破辛苦得分,或是迫於出手品質不好三分的畫面。

能仁的進攻則是Motion offense,球員的空手走位能力和掩護尤其出色。很多妙傳都來自於進攻走位時的隱蔽性,這點做得相當成功,這點也讓能仁得到大量的進攻籃板次數,后綜因為在能仁球員出手後找不到人卡位,能仁球員在籃下三角抓到進攻籃板再進行第二波攻擊的場面屢見不鮮。

至於能仁的快攻純熟度就不需再次強調,很難得能看到如此漂亮的不下球快攻與近乎完美的三線快攻。當然這與能仁的四、五號位皆有很不錯的機動性,以及抓下防守籃板後的快速前場推進有很大的關係。

剛好以前也曾經帶過學生籃球,就我自己當過教練的感想,今年的能仁簡直是學生籃球的教科展示。戰術執行度、球員技巧細膩度、籃球IQ及EQ、都屬一等一的強悍。徹底實現了場上五人皆有三脅能力(投切傳)的完美型態。

→ duke7814:另外要推崇戴金鼎教練 最後一分鐘對兩後衛的信心建立 02/03 22:47
→ duke7814:還有那隻畫在戰術板上山寨板的哆啦a夢 所謂帶兵帶心的好 02/03 22:48
→ duke7814:教練我想就是這樣 看到心有戚戚焉 02/03 22:48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年關將近,是警察和消防體系的春節安全維護期間,不可避免的排山倒海的勤務接踵而至。加上和我同梯的那名役男終於順利退役了(算了算他也做了快半年,公家機關的辦事效率果然讓人不敢恭維),分隊剩下三名役男的情形下,工作量自然比之前還要加重許多。剛好《雨天》第十三章前幾天也寫到一個段落結束(但還是沒寫完),我決定先將《雨天》的進度擱置個幾天,畢竟以現在的工作量來看,能抽空專心寫小說的時間不僅零碎且稀少。

二月無聲無息的到來,等於宣告著我的役期已經進入倒數六個月。驚愕著時光飛逝如此之快,才讓我痛下決心要好好的閱讀,能讀多少書就讀多少書,包括值班時間也是利用來看書。最近瀏覽過的書單,《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算是值得一推的書,同時也讓我感嘆當初為何不好好打下國學基礎。現在深深覺得白話文寫作仍有其侷限性,想要將作品深度推得更深更廣的話,文言文的底子是必須要具備的。我想之後為了寫作程度提升上面的需要性,還是得一頭栽進古人「行文簡練,言近旨遠」的精練境界去做研究。一想到擺脫了升學考試的泥沼後,迂迴了半天最終還是得回到一切的起點就覺得莫名滑稽。但這次和為了升學才唸的意義全然不同,是我自己想要踏上這條路的,換個想法之後心情便會輕鬆不少。

《雨天》擱下的同時,我開始將過去一些舊的作品重新瀏覽、掃視過,適恰地補上英文人名或書名,修正使用錯誤的標點符號,有些寫得不甚通順的詞句將其重新寫過,不過大致上來說並沒有做太多修改,我想尊重過去的我寫出來的作品,無論成熟度高低、作品好壞那都是一個審視自己心路歷程的一個機會。此外也整理著存放在硬碟裡的過去修課時寫的報告,藉此一時機把它們陸續的PO上來。可能在blogger那邊寫的文章也會慢慢遷移過來,最後再把其他分站給關掉,要經營部落格認真經營一個就夠了。

在觀看自己以前作品時,偶然有感其實有些作品是能夠延伸寫作的,例如《一剪梅》就是一個可以發揮的題材……可惜目前要寫的東西多如繁星,實在沒有多餘的氣力再分心到其他作品之上。可能等到哪一天有辦法運筆馳如神時,才會回過頭來再好好考慮這件事吧。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年關將近,是警察和消防體系的春節安全維護期間,不可避免的排山倒海的勤務接踵而至。加上和我同梯的那名役男終於順利退役了(算了算他也做了快半年,公家機關的辦事效率果然讓人不敢恭維),分隊剩下三名役男的情形下,工作量自然比之前還要加重許多。剛好《雨天》第十三章前幾天也寫到一個段落結束(但還是沒寫完),我決定先將《雨天》的進度擱置個幾天,畢竟以現在的工作量來看,能抽空專心寫小說的時間不僅零碎且稀少。

二月無聲無息的到來,等於宣告著我的役期已經進入倒數六個月。驚愕著時光飛逝如此之快,才讓我痛下決心要好好的閱讀,能讀多少書就讀多少書,包括值班時間也是利用來看書。最近瀏覽過的書單,《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算是值得一推的書,同時也讓我感嘆當初為何不好好打下國學基礎。現在深深覺得白話文寫作仍有其侷限性,想要將作品深度推得更深更廣的話,文言文的底子是必須要具備的。我想之後為了寫作程度提升上面的需要性,還是得一頭栽進古人「行文簡練,言近旨遠」的精練境界去做研究。一想到擺脫了升學考試的泥沼後,迂迴了半天最終還是得回到一切的起點就覺得莫名滑稽。但這次和為了升學才唸的意義全然不同,是我自己想要踏上這條路的,換個想法之後心情便會輕鬆不少。

《雨天》擱下的同時,我開始將過去一些舊的作品重新瀏覽、掃視過,適恰地補上英文人名或書名,修正使用錯誤的標點符號,有些寫得不甚通順的詞句將其重新寫過,不過大致上來說並沒有做太多修改,我想尊重過去的我寫出來的作品,無論成熟度高低、作品好壞那都是一個審視自己心路歷程的一個機會。此外也整理著存放在硬碟裡的過去修課時寫的報告,藉此一時機把它們陸續的PO上來。可能在blogger那邊寫的文章也會慢慢遷移過來,最後再把其他分站給關掉,要經營部落格認真經營一個就夠了。

在觀看自己以前作品時,偶然有感其實有些作品是能夠延伸寫作的,例如《一剪梅》就是一個可以發揮的題材……可惜目前要寫的東西多如繁星,實在沒有多餘的氣力再分心到其他作品之上。可能等到哪一天有辦法運筆馳如神時,才會回過頭來再好好考慮這件事吧。

duke7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