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希特勒的繆誤
早在1940年6月22日,當希特勒和85歲的法國貝當元帥簽訂停戰協議時,德國──應該說是希特勒個人就已經陷入了不可跳脫的泥沼之中。威廉二世花了四年,犧牲180萬人員仍無法達到的戰略目標,希特勒僅花了六週,僅犧牲了2萬7千人,這樣生涯成就的巔峰讓希特勒的權力無限膨脹並凌駕於國家之上。希特勒用豪邁的,不是建立在擁有基礎軍事素養出身,甚至連一個連都未曾率領過的一賭證實了德國參謀總部的論點是錯誤的:當德國攻擊波蘭時,法國陸軍會攻佔魯爾,並建立厚實的防禦工事。然而,連續兩次甜蜜的勝利喜悅沖昏了希特勒的頭,他開始不顧參謀總部的建言,不相信建言、批評、專業分析和客觀性,豐富想像力的大膽策劃在遇到突發狀況或是無法得知前線的作戰消息時,希特勒便會慌了手腳,進而一而再、再而三做出極端錯誤的戰略判斷。當希特勒自信滿滿地以為單用空軍就可壓倒性摧毀英國皇家空軍,再用在挪威海戰中損失慘重的海軍作小規模的點對點運輸(當時海軍只能對陸軍40個師的其中13師提供運輸)。後來的事實是,英國皇家空軍給了德國空軍當頭棒喝,並讓希特勒毫無預警地將英倫海峽的戰事無限期推延。而在戰爭初期極力避免兩面作戰的希特勒似乎被這突發狀況激怒了,他失去常理的判斷在1939年和三軍司令的會議中便可看出端倪:
「俄國是英國最依賴的因素。某些事情一定在倫敦發生了!英國經完全消沉了,而現在他們又振作了起來……粉碎俄國,英國最後的希望也會完全破滅。那時,德國將是歐洲和巴爾幹的主人。」
希特勒沒去思考雷德爾(Erich Raeder)所希冀的戰略目標:地中海。控制地中海能夠切斷英國和中東石油、印度、澳大利亞和遠東的聯繫,德國還可透過義大利、法國和西班牙進行三面包圍。如果說希特勒未將眼光放至俄國另闢東線戰場,而是在南方戰場打擊直布羅陀海峽和蘇伊士運河的話,英國在地中海的生命線被切斷後,英國在東方和南方的壓力勢必更形嚴重。但,希特勒始終迷信「英國毫無力量對付德國」,他深信只要在五個月內以閃電戰席捲蘇聯,德國就可獲得廣大的烏拉爾山區的原料【1】和蘇聯充沛的人力【2】。而希特勒對蘇聯領導階層的錯誤估計:認為他們已經整肅到無力抵抗德國集中入侵,更是重重賠掉了德國的精英戰力。
(2)The same:史達林
史達林也和希特勒相似,他們兩個都因為自身的剛愎自用而在戰略上犯了許多錯誤。史達林在1930年代中期推動第二個五年計劃的途中發動了一次大整肅,從工業領導階層、技術人員、囚犯、軍官到紅軍參謀總部、高級司令部幾乎少有人倖免,這也是為什麼希特勒在評估蘇聯領導階層會認為其無力反抗德國的原因。史達林在1941年4月和日本簽署中立條約後,錯估了德國會對蘇聯發動戰爭的時間,史達林認為他還能有2-3年的時間可以準備;因此,在1941年德國發動戰爭時,中央、哈薩克、烏拉爾工業區這三個重要工業區才會如此輕易被敵軍佔領。而在1940年前不斷往西部戰線運送的燃料、糧食和原料,也被安放在伏爾加河以西,沒考慮到這些地區會被佔領的可能性去制定應急計畫。
紅軍解散坦克軍團並重新建立機械化部隊也是1939年3月的事了,而且零散的組織──蘇聯新生產的一千多輛T-34型坦克和急需淘汰的陳年坦克混合在一起,坦克手平均實務操作坦克的時數還不到一個小時。各地的軍用機場仍然待工中,軍用機只能停靠在邊境缺乏防禦的民用機場內。
(3)推進開始
史達林沒有在德國偷襲塞瓦斯托波爾港時做第一時間反應,而像隻鴕鳥般把頭埋進沙子內拒絕相信希特勒居然會是個背義忘信的卑劣小人(就算是也比他預料的要早了一年)。蘇聯指揮官們被打的措手不及,許多指揮部聯繫趨近癱瘓,沒有最高司令部和總司令,邊界還沒開始正式打仗,西部戰線的南北缺口在短短20餘天就達到了20英里。
希特勒並沒有在第一次偷襲成功就將聶伯河和德維納(Dvina)河以西的俄國軍隊掃除掉,也沒有完成原先設定的三個戰略目標:列寧格勒、莫斯科和頓內次盆地(Donetz)。在德軍短暫暫停後便轉往烏克蘭,朱可夫(Zhukov)建議將西南線撤往聶伯河以後,史達林拒絕放棄基輔,結果基輔失守,俄軍丟了65萬名戰俘。
10月是蘇聯陷入崩潰邊緣的時候,奧勒爾(Orel)被佔領,蘇聯政府在15號開始執行超級大規模的東撤計畫。當時蘇聯在1929年到1938年因為間諜、裝病、陰謀叛亂、未達生產目標、信仰上帝等罪名而被整肅的人高達上千萬;然而德軍對斯拉夫人殘暴的途徑迫使他們不得不向相同殘暴的史達林妥協。要不是這一次東撤計畫發揮出無可預期的高效率,「有數以百計的企業,數以萬計的計機床、軋鋼機、鍛壓機、汽錘、渦輪機和發動機……1360個大企業──大多是軍事工業──撤到了蘇聯東部地區。」光是列寧格勒就成功撤出了三分之二的工業設備。從蘇聯高度集中控制生產和全國人民強大的動員能力,足夠抵銷了史達林在對德戰略所犯下的一系列致命錯誤,也替蘇聯留下了一線反攻的生機。
(4)憂鬱的藍色行動
德軍針對高加索地區的「藍色行動」打擊頓河流域的史達林格勒和高加索油田的俄軍,原來A、B集團軍若是交會於史達林格勒,蘇聯基本上是沒機會反抗的,因為史達林一直認為「藍色行動」是一個假情報,他被打個措手不及。如果史達林格勒在這時就已淪陷的話,那麼歷史就真的有可能改觀了──可惜希特勒犯下了一個致命性錯誤:他認為俄國人已經「完蛋了」,命令A集團軍掉頭攻打南邊的羅斯托夫(Rostov),這讓德軍先拿下史達林格勒再攻下高加索的兩次步驟,變成同時執行兩場戰役,分化了德軍力量。攻打史達林格勒的B集團軍再抽走第1和第4集團軍後只剩下6個集團軍,裝甲兵被抽走了不少。然後,蘇聯將羅斯托夫大部分的兵力及時撤走避免被合圍。德軍渡過頓河,雙方於史達林格勒交會。希特勒想粉碎這個蘇聯最高領導人為名的城市而不惜代價;史達林為了這個他曾在內戰中保衛過的城市而下令死守,一樣不惜代價。
(5)到了史達林格勒
曾經被調走去攻打高加索油田的第4集團軍終於又被掉了回來,但此時蘇聯早已經加強了史達林格勒的防守。在整個9月到10月,希特勒始終未曾得手過史達林格勒。就算俄軍被打到只剩下一個伏爾加河岸邊的橋頭堡,俄軍仍不斷打退了德軍的轟炸和街巷戰。
朱可夫意識到他們已經成功抵擋住德軍在史達林格勒的狂攻,於是他計畫從南北兩面總長200英里的戰線上調動100萬的兵力來圍攻保羅斯(Paulus)的第6集團軍22個師。希特勒拒絕提供有關於第6集團軍在翼側受到的俄軍包圍威脅援助,因此,蘇聯用三個集團軍進行反攻,並只花了5天就成功包圍住第6集團軍。
原來戈林向希特勒保證能夠每天用運輸機投輸三百噸的原料給第6集團師,但後來運輸機的不足和天氣的惡劣打破了這項幻想。第6集團師要求在還有賸餘燃料之前就必須作突圍,希特勒拒絕並要求他們撐到春季──只要他們意志堅定就能夠實現。至於高加索的70萬A集團軍希特勒獲准了撤退,高加索油田直至大戰結束前,德軍再也沒有機會拿下。希特勒不答應羅科索夫斯基提供的投降,還將保羅斯升至為陸軍元帥以玆鼓勵。然而這並沒有多大的實質效用,保羅斯最後還是選擇了投降,希特勒在得知消息後氣急敗壞的說:「那個人應該槍斃自己!」
(6)俄軍的進步
在史達林格勒會戰之前,德軍擁有太多的優勢,足以彌補德軍冬季因冰雪而被迫在莫斯科停滯的挫折;但希特勒在史達林格勒會戰中剛愎自用的表現,拒絕聽取不合他心意的情報,以及在史達林格勒會戰之前一次無可挽回的分兵策略,讓蘇聯得以有時間把在羅斯托夫的兵力調回保衛史達林格勒,並且堅守了三個月。俄軍成功讓德軍不敗的第6集團軍神話徹底破滅,蘇聯軍人在史達林整肅之後的武力自卑感也藉由這一場戰役重拾了信心,並在戰爭的過程中漸漸吸收了德軍諸如砲兵、空降部隊、通信、坦克機械化、計畫組織的軍事現代化。史達林和紅軍將領間的關係也進入了新的階段,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Vasilevskii)、諾維科夫(Novikov)等人獲得重用,1941年的政治委員制度也被廢除,單一首長制正式上路。
(7)分水嶺
史達林格勒會戰不僅只是德軍在東線戰役的一次挫敗,更是整個歐洲大戰中重要的分水嶺,德軍投入在俄國的總體戰資源覆水難收,德軍也完全喪失了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正如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Zeitzler)將軍所說的:「我們在史達林格勒損失25萬官兵,那就等於打斷了我們在整個東線的脊樑骨。」;而蘇聯不但成功利用人民的對外一致反抗情緒有效的進行全國大動員,至此之後蘇聯的生產力優勢一直遠勝於德國──儘管蘇聯的後勤條件仍然極為落後,農業被破壞、工礦企業被德軍佔領,廠房用木頭蓋成,公共建設嚴重缺乏,農業生產人口的三分之二是婦女,青年工人被全國軍事紀律動員而被抓去當兵;但他們已經成功吸收了德軍的現代化經驗,蘇聯權力核心也再次大洗牌。希特勒高高在上的核心領導地位也逐漸開始動搖,軍方將領開始批評他干涉過多;慕尼黑大學的「白玫瑰」組織也公開發表了對希特勒投下反對票的宣言,這些人為了說出真話而付出了犧牲的代價。
(8)破滅的幻想
希特勒仍始終幻想著,否定了史達林格勒後的對蘇聯的任何政治解決可能性:里賓特洛甫提出的試探媾和;戈培爾的向俄國人民發表政治宣言「同我們一同戰鬥,推翻可恨的布爾什維克主義、嗜血和史達林以及其猶太人同夥」;盧斯堡向俄國少數民族許諾恢復私有制、信仰自由及人民自治;蔡茨勒的「俄羅斯解放運動」。希特勒認為在戰勝前這些都不列入考慮,而在戰勝後又認為這些根本沒必要。而將國家資源過於投入在東線戰場,過度低估了美國的實力和英國的恢復力,沒有對地中海進行經營,以致於在史達林格勒會戰後德軍想再次對俄軍發動的夾擊策略「城堡行動」也因為盟軍在北非登陸而延宕,喪失了德軍先發制人的先機。德軍被迫再東西兩個戰場同時蠟燭兩頭燒,證明了德國在史達林格勒的失敗,顯示出德國的戰敗是遲早的事情無可避免。
注釋
【1】《人民觀察家報》,1936年9月13日
【2】《希特勒的餐桌邊談話(1941-1944)》提到:「斯拉夫人是一群天生奴隸,他們感覺到需要一名主人。」
- Dec 02 Tue 2008 13:38
史達林格勒的血與淚
- Dec 02 Tue 2008 13:38
史達林格勒的血與淚
(1)希特勒的繆誤
早在1940年6月22日,當希特勒和85歲的法國貝當元帥簽訂停戰協議時,德國──應該說是希特勒個人就已經陷入了不可跳脫的泥沼之中。威廉二世花了四年,犧牲180萬人員仍無法達到的戰略目標,希特勒僅花了六週,僅犧牲了2萬7千人,這樣生涯成就的巔峰讓希特勒的權力無限膨脹並凌駕於國家之上。希特勒用豪邁的,不是建立在擁有基礎軍事素養出身,甚至連一個連都未曾率領過的一賭證實了德國參謀總部的論點是錯誤的:當德國攻擊波蘭時,法國陸軍會攻佔魯爾,並建立厚實的防禦工事。然而,連續兩次甜蜜的勝利喜悅沖昏了希特勒的頭,他開始不顧參謀總部的建言,不相信建言、批評、專業分析和客觀性,豐富想像力的大膽策劃在遇到突發狀況或是無法得知前線的作戰消息時,希特勒便會慌了手腳,進而一而再、再而三做出極端錯誤的戰略判斷。當希特勒自信滿滿地以為單用空軍就可壓倒性摧毀英國皇家空軍,再用在挪威海戰中損失慘重的海軍作小規模的點對點運輸(當時海軍只能對陸軍40個師的其中13師提供運輸)。後來的事實是,英國皇家空軍給了德國空軍當頭棒喝,並讓希特勒毫無預警地將英倫海峽的戰事無限期推延。而在戰爭初期極力避免兩面作戰的希特勒似乎被這突發狀況激怒了,他失去常理的判斷在1939年和三軍司令的會議中便可看出端倪:
「俄國是英國最依賴的因素。某些事情一定在倫敦發生了!英國經完全消沉了,而現在他們又振作了起來……粉碎俄國,英國最後的希望也會完全破滅。那時,德國將是歐洲和巴爾幹的主人。」
希特勒沒去思考雷德爾(Erich Raeder)所希冀的戰略目標:地中海。控制地中海能夠切斷英國和中東石油、印度、澳大利亞和遠東的聯繫,德國還可透過義大利、法國和西班牙進行三面包圍。如果說希特勒未將眼光放至俄國另闢東線戰場,而是在南方戰場打擊直布羅陀海峽和蘇伊士運河的話,英國在地中海的生命線被切斷後,英國在東方和南方的壓力勢必更形嚴重。但,希特勒始終迷信「英國毫無力量對付德國」,他深信只要在五個月內以閃電戰席捲蘇聯,德國就可獲得廣大的烏拉爾山區的原料【1】和蘇聯充沛的人力【2】。而希特勒對蘇聯領導階層的錯誤估計:認為他們已經整肅到無力抵抗德國集中入侵,更是重重賠掉了德國的精英戰力。
(2)The same:史達林
史達林也和希特勒相似,他們兩個都因為自身的剛愎自用而在戰略上犯了許多錯誤。史達林在1930年代中期推動第二個五年計劃的途中發動了一次大整肅,從工業領導階層、技術人員、囚犯、軍官到紅軍參謀總部、高級司令部幾乎少有人倖免,這也是為什麼希特勒在評估蘇聯領導階層會認為其無力反抗德國的原因。史達林在1941年4月和日本簽署中立條約後,錯估了德國會對蘇聯發動戰爭的時間,史達林認為他還能有2-3年的時間可以準備;因此,在1941年德國發動戰爭時,中央、哈薩克、烏拉爾工業區這三個重要工業區才會如此輕易被敵軍佔領。而在1940年前不斷往西部戰線運送的燃料、糧食和原料,也被安放在伏爾加河以西,沒考慮到這些地區會被佔領的可能性去制定應急計畫。
紅軍解散坦克軍團並重新建立機械化部隊也是1939年3月的事了,而且零散的組織──蘇聯新生產的一千多輛T-34型坦克和急需淘汰的陳年坦克混合在一起,坦克手平均實務操作坦克的時數還不到一個小時。各地的軍用機場仍然待工中,軍用機只能停靠在邊境缺乏防禦的民用機場內。
(3)推進開始
史達林沒有在德國偷襲塞瓦斯托波爾港時做第一時間反應,而像隻鴕鳥般把頭埋進沙子內拒絕相信希特勒居然會是個背義忘信的卑劣小人(就算是也比他預料的要早了一年)。蘇聯指揮官們被打的措手不及,許多指揮部聯繫趨近癱瘓,沒有最高司令部和總司令,邊界還沒開始正式打仗,西部戰線的南北缺口在短短20餘天就達到了20英里。
希特勒並沒有在第一次偷襲成功就將聶伯河和德維納(Dvina)河以西的俄國軍隊掃除掉,也沒有完成原先設定的三個戰略目標:列寧格勒、莫斯科和頓內次盆地(Donetz)。在德軍短暫暫停後便轉往烏克蘭,朱可夫(Zhukov)建議將西南線撤往聶伯河以後,史達林拒絕放棄基輔,結果基輔失守,俄軍丟了65萬名戰俘。
10月是蘇聯陷入崩潰邊緣的時候,奧勒爾(Orel)被佔領,蘇聯政府在15號開始執行超級大規模的東撤計畫。當時蘇聯在1929年到1938年因為間諜、裝病、陰謀叛亂、未達生產目標、信仰上帝等罪名而被整肅的人高達上千萬;然而德軍對斯拉夫人殘暴的途徑迫使他們不得不向相同殘暴的史達林妥協。要不是這一次東撤計畫發揮出無可預期的高效率,「有數以百計的企業,數以萬計的計機床、軋鋼機、鍛壓機、汽錘、渦輪機和發動機……1360個大企業──大多是軍事工業──撤到了蘇聯東部地區。」光是列寧格勒就成功撤出了三分之二的工業設備。從蘇聯高度集中控制生產和全國人民強大的動員能力,足夠抵銷了史達林在對德戰略所犯下的一系列致命錯誤,也替蘇聯留下了一線反攻的生機。
(4)憂鬱的藍色行動
德軍針對高加索地區的「藍色行動」打擊頓河流域的史達林格勒和高加索油田的俄軍,原來A、B集團軍若是交會於史達林格勒,蘇聯基本上是沒機會反抗的,因為史達林一直認為「藍色行動」是一個假情報,他被打個措手不及。如果史達林格勒在這時就已淪陷的話,那麼歷史就真的有可能改觀了──可惜希特勒犯下了一個致命性錯誤:他認為俄國人已經「完蛋了」,命令A集團軍掉頭攻打南邊的羅斯托夫(Rostov),這讓德軍先拿下史達林格勒再攻下高加索的兩次步驟,變成同時執行兩場戰役,分化了德軍力量。攻打史達林格勒的B集團軍再抽走第1和第4集團軍後只剩下6個集團軍,裝甲兵被抽走了不少。然後,蘇聯將羅斯托夫大部分的兵力及時撤走避免被合圍。德軍渡過頓河,雙方於史達林格勒交會。希特勒想粉碎這個蘇聯最高領導人為名的城市而不惜代價;史達林為了這個他曾在內戰中保衛過的城市而下令死守,一樣不惜代價。
(5)到了史達林格勒
曾經被調走去攻打高加索油田的第4集團軍終於又被掉了回來,但此時蘇聯早已經加強了史達林格勒的防守。在整個9月到10月,希特勒始終未曾得手過史達林格勒。就算俄軍被打到只剩下一個伏爾加河岸邊的橋頭堡,俄軍仍不斷打退了德軍的轟炸和街巷戰。
朱可夫意識到他們已經成功抵擋住德軍在史達林格勒的狂攻,於是他計畫從南北兩面總長200英里的戰線上調動100萬的兵力來圍攻保羅斯(Paulus)的第6集團軍22個師。希特勒拒絕提供有關於第6集團軍在翼側受到的俄軍包圍威脅援助,因此,蘇聯用三個集團軍進行反攻,並只花了5天就成功包圍住第6集團軍。
原來戈林向希特勒保證能夠每天用運輸機投輸三百噸的原料給第6集團師,但後來運輸機的不足和天氣的惡劣打破了這項幻想。第6集團師要求在還有賸餘燃料之前就必須作突圍,希特勒拒絕並要求他們撐到春季──只要他們意志堅定就能夠實現。至於高加索的70萬A集團軍希特勒獲准了撤退,高加索油田直至大戰結束前,德軍再也沒有機會拿下。希特勒不答應羅科索夫斯基提供的投降,還將保羅斯升至為陸軍元帥以玆鼓勵。然而這並沒有多大的實質效用,保羅斯最後還是選擇了投降,希特勒在得知消息後氣急敗壞的說:「那個人應該槍斃自己!」
(6)俄軍的進步
在史達林格勒會戰之前,德軍擁有太多的優勢,足以彌補德軍冬季因冰雪而被迫在莫斯科停滯的挫折;但希特勒在史達林格勒會戰中剛愎自用的表現,拒絕聽取不合他心意的情報,以及在史達林格勒會戰之前一次無可挽回的分兵策略,讓蘇聯得以有時間把在羅斯托夫的兵力調回保衛史達林格勒,並且堅守了三個月。俄軍成功讓德軍不敗的第6集團軍神話徹底破滅,蘇聯軍人在史達林整肅之後的武力自卑感也藉由這一場戰役重拾了信心,並在戰爭的過程中漸漸吸收了德軍諸如砲兵、空降部隊、通信、坦克機械化、計畫組織的軍事現代化。史達林和紅軍將領間的關係也進入了新的階段,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Vasilevskii)、諾維科夫(Novikov)等人獲得重用,1941年的政治委員制度也被廢除,單一首長制正式上路。
(7)分水嶺
史達林格勒會戰不僅只是德軍在東線戰役的一次挫敗,更是整個歐洲大戰中重要的分水嶺,德軍投入在俄國的總體戰資源覆水難收,德軍也完全喪失了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正如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Zeitzler)將軍所說的:「我們在史達林格勒損失25萬官兵,那就等於打斷了我們在整個東線的脊樑骨。」;而蘇聯不但成功利用人民的對外一致反抗情緒有效的進行全國大動員,至此之後蘇聯的生產力優勢一直遠勝於德國──儘管蘇聯的後勤條件仍然極為落後,農業被破壞、工礦企業被德軍佔領,廠房用木頭蓋成,公共建設嚴重缺乏,農業生產人口的三分之二是婦女,青年工人被全國軍事紀律動員而被抓去當兵;但他們已經成功吸收了德軍的現代化經驗,蘇聯權力核心也再次大洗牌。希特勒高高在上的核心領導地位也逐漸開始動搖,軍方將領開始批評他干涉過多;慕尼黑大學的「白玫瑰」組織也公開發表了對希特勒投下反對票的宣言,這些人為了說出真話而付出了犧牲的代價。
(8)破滅的幻想
希特勒仍始終幻想著,否定了史達林格勒後的對蘇聯的任何政治解決可能性:里賓特洛甫提出的試探媾和;戈培爾的向俄國人民發表政治宣言「同我們一同戰鬥,推翻可恨的布爾什維克主義、嗜血和史達林以及其猶太人同夥」;盧斯堡向俄國少數民族許諾恢復私有制、信仰自由及人民自治;蔡茨勒的「俄羅斯解放運動」。希特勒認為在戰勝前這些都不列入考慮,而在戰勝後又認為這些根本沒必要。而將國家資源過於投入在東線戰場,過度低估了美國的實力和英國的恢復力,沒有對地中海進行經營,以致於在史達林格勒會戰後德軍想再次對俄軍發動的夾擊策略「城堡行動」也因為盟軍在北非登陸而延宕,喪失了德軍先發制人的先機。德軍被迫再東西兩個戰場同時蠟燭兩頭燒,證明了德國在史達林格勒的失敗,顯示出德國的戰敗是遲早的事情無可避免。
注釋
【1】《人民觀察家報》,1936年9月13日
【2】《希特勒的餐桌邊談話(1941-1944)》提到:「斯拉夫人是一群天生奴隸,他們感覺到需要一名主人。」
- Dec 02 Tue 2008 10:52
換句話說
1.《新唐書•食貨志》:
租庸調之法,以人丁為本。自開元以後,天下戶籍久不更造,丁口轉死,田畝賣易,貧富升降不實。其後國家侈費無節,而大盜起,兵興,財用益屈,而租庸調法弊壞。
自代宗1時,始以畝定稅,而斂以夏秋。至德宗相楊炎,遂作兩稅法,夏輸無過六月,秋輸無過十一月。置兩稅使以總之,量出制入。戶無主、客,以居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商賈2稅三十之一,與居者均役。田稅視大曆十四年3墾田之數為定。遣黜陟使按比諸道丁產等級,免鰥寡惸獨4不濟者。敢有加斂,以枉法論。議者以租、庸、調,高祖、太宗之法也,不可輕改。而德宗方信用炎,不疑也。舊戶三百八十萬五千,使者按比得主戶三百八十萬,客戶三十萬,天下之民,不土斷5而地著,不更版籍而得其虛實。歲斂錢二千五十餘萬緡,米四百萬斛,以供外6,錢九百五十餘萬緡,米千六百餘萬斛,以供京師。
租庸調徵收強調人丁,也就是戶籍。而在玄宗開元以後,各地戶籍逐漸久為更新而失真,人丁數和田畝買賣的不實導致了個人財產的不透明,貧富差距愈加擴大。國家又揮霍無度,在盜賊和戰事各處興起時更加深了國庫拮据,因此租庸調法實以弊壞。
唐代宗時才開始有以畝(田地)而非人丁定稅,收稅於夏秋之時。在唐德宗宰相楊炎,才正式定名稱為兩稅法,夏季收稅時不超過六月,秋季不超過十一月。設立兩稅使控管收入,根據要用的稅收多少而決定徵收多少的稅。戶頭不再分主客,而是以定居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登記在戶口名簿上;人不分丁,而以貧富為收稅標準的區分。商人繳稅是田稅的三十分之一,勞役則和一般人相同。田稅標準以代宗最後一年墾田的數量而定,派遣黜陟使(巡察本道的四品以上朝臣)按照各道人丁財產的等級徵收,免除了鰥夫、寡婦、無兄弟者、老而無子者。如果有超收加稅的情況,就依法處置。議論此法的人認為租庸調法乃太宗開創,不能夠隨意更改,而德宗仍然重用楊炎。
舊戶口三百八十萬五千戶,按比例得到主戶三百八十萬戶,客戶三十萬戶。政府以不土斷(不清查戶口)讓人民得以安定於土地不再逃亡,不修改版籍而得到真實的人口數。一年歲收錢二千五十餘萬緡,米四百萬斛,以供地方使用;錢九百五十餘萬緡,米千六百餘萬斛,以供京師。
2.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奄宦》:
且夫人主之有奄宦,奴婢也;其有廷臣,師友也。所求乎奴婢者使令,所求乎師友者道德7。故奴婢以伺喜怒為賢,師友而喜怒其喜怒,則為容悅8矣;師友以規過失為賢,奴婢而過失其過失,則為悖逆矣。自夫奄人以為內臣,士大夫以為外臣;奄人既以奴婢之道事其主,其主之妄喜妄怒,外臣從而違之者,奄人曰:「夫非盡人之臣與,奈之何其不敬也!」人主亦即以奴婢之道為人臣之道;以其喜怒加之於奄人而受,加之於士大夫而不受,則曰:「夫非盡人之臣與,奈何之有敬有不敬也?蓋內臣愛我者也,外臣自愛者也。」於是天下之為人臣者,見夫上之所賢所否者在是,亦遂舍其師友之道而相趨於奴言婢膝之一途。習之既久,小儒不通大義,又從而附會之曰:「君父,天也。」故有明奏疏,吾見其是非甚明也,而不敢明言其是非;或舉其小過而遺其大惡,或勉以近事而闕9於古則,以為事君之道當然。豈知一世之人心學術為奴婢之歸10者,皆奄宦為之也。禍不若是其烈與!
服侍君主的有兩種人,宦官就像是奴婢,廷臣就像是師友。要求兩種人的方法又不同,像奴婢的宦官以命令,像師友的廷臣以合乎道的德性。所以像奴婢的宦官精明於伺候君王的喜怒,像師友的廷臣會因君王的喜怒而感到喜怒,這是逢迎以取悅於上。像師友的廷臣精明於規責君王的過失,像奴婢的宦官以君王過失為其過失,這是忤逆君王。內臣的宦官以奴婢之道服侍其主,君王任意喜怒,外臣的士大夫違背了君王,宦官就說:「你若非盡了人臣,為何膽敢對君王不敬!」君王也喜歡以像奴婢的宦官服侍君王的態度,作為每個人臣應盡之態度;君王的喜怒對於宦官,他們是可以忍受的,若是加在士大夫身上他們是無法屈就的,士大夫們會說:「我盡人臣,哪有什麼敬不敬的道理?只要內臣愛惜我們外臣,我們自然就懂得憐身自愛。」於是為人臣者,見上頭君王的賢能與否,拋棄了師友之道而向宦官的奴性靠攏。時間一久,儒生不再通曉大義,只會聽從宦官而附會:「君王不但是老父,還是老天爺。」有些奏疏我看了是非分明當下立判,但我不敢直接說出是非所在;或是他們只會舉發小過失而刻意忽略了大罪惡,或是他們只強調於近代的事而遺忘了古人的準則,這些都被視為侍奉君主的理所當然。豈知無論人心和學術盡趨向於像奴婢的宦官,都是宦官做出來的。再也沒有比宦官更大的禍害了!
3.節錄自陳宏謀,〈風俗條約〉:
江蘇繁盛,甲於東南,人文之風雅,物產之精良,海內艷稱,惟是相尚紛華。徒事巧飾,止顧目前,罔思日後,凡昏喪逾制,男女無別,僧道惑人,地棍滋事,不但耗費財物,易致貧乏,抑且干犯禮法,有玷家風。歷任院司,屢經禁處,積習已深,執迷不悟,本部院再涖茲邦,懲惡安良,法在必行,訓俗維風,責難他諉,就其甚者,臚列告戒於後。
一婦女禮處深閨,坐則垂簾,出必擁面,所以別嫌疑,杜窺伺也。何乃習於遊蕩,少婦豔妝,出頭露面,絕無顧忌,或兜轎遊山,或鐙夕走月,甚至寺廟游觀,燒香做會,跪聽講經,僧房道院,談笑自如,又其甚者,三月下旬,以宿神廟為結緣,六月六日,以翻經十次可轉男身,七月晦日,以點肉鐙為求福,或宿山廟,還願求子,或捨身於後殿寢宮,朔望供役,僧道款待,惡少圍繞,本夫親屬,恬不為怪,深為風俗之玷,現在出示庵觀,有聽從少年婦女入寺廟者,地方官即將僧道枷示廟前,仍拘夫男懲處。
一春祈秋報,例所不禁,聚眾賽會,酬神結會,誤農耗財,久奉 上諭廣行勸誡,江南媚神信鬼,錮蔽甚深,每稱神誕,鐙綵演劇,陳設古玩希有之物,列桌十數張,技巧百戲,清歌十番,輪流疊進,更有投身神廟,名為執役,首戴枷鎖,名為赦罪,擡神遊市,鑪亭旗傘,備極鮮妍,擡閣雜劇,極力裝扮。今日某神出遊,明日某廟勝會,男女奔赴,數十百里之內,人人若狂,一會之費,動以千計,一年之中,常至數會,地棍藉此飽囊,平民因此揭債,他如擁擠踐踏,爭路打降,翦綹搶竊,結仇搆怨,命盜之案,每釀於此,不止耗錢財於無益之地已也。至於鄉民信鬼,疾病不求醫藥,專事巫祝,竟日徹夜,大排牲醴,舞蹈歌唱,以為禳解,巫師神婆,聽其剖判,今日請一神,明日送一鬼,幸而病愈,又須破產酬謝,即或不愈,止云前求未善,不悔昨非,身死之後,反致衣棺無出,不能安葬,愚妄至此,殊可哀也。
江蘇的繁盛在東南算是一等,人文的風雅、物產的精良在國內都頗受好評,只是風氣偏向靡華。逾越了禮制的事,男女都會做,例如和尚道士迷惑他人、地棍擾民滋事,不但耗費地方財物,容易使地方物資貧缺困乏,而且也犯了禮法、玷汙了家風。歷任的院司屢次禁止,但人民因積習已深而執迷不悟,部院只好再來此地必行法律懲惡安良,藉以維訓風俗。
婦女該有的禮節是身處深閨、出外坐轎垂簾、面對人群掩面,這是為了要避嫌,杜絕窺探。然而這裡的婦女為何能習慣在外頭遊蕩,少婦濃妝豔抹,出門露臉一點也沒有顧忌,無論是登山、遊寺、燒香、聽經,在僧院道房婦女們都能談笑自若,更超過的人,在三月下旬以結緣為由住在廟裡,六月六日翻經十次就可摸轉男子之身,七月以點肉鐙求福,住山廟還願求子,甚至是在後殿寢宮接受僧道款待,周圍還有惡少相圍,不是親屬還不見怪,深深感到此舉已玷汙風俗。現在出入寺院道觀,有讓少年婦女進寺者,地方官馬上將和尚道士上枷展示於廟前,並把男子拘押懲處。
春天祈求或秋天回報的酬神結會或聚眾賽會,例往是不禁止的,結果導致誤農耗財,長久以來奉行著聖上旨諭對他們勸誡。江南迷信鬼神,每在神明誕辰時就鐙綵演戲,擺設古玩或稀有物品,一次列桌數十張,至於戲劇有百種技巧,光是清唱就有十種,還能輪流疊進。更有戲劇投身神廟,扮演執役,脖子戴枷鎖,稱為赦罪,擡著神轎遊行於市,花花綠綠的香鑪、亭上的旗子、傘讓人備感鮮豔,那些擡閣上演雜劇的人們也是極力裝扮。今日某個神出遊,明天某個盛大廟會,數百里內那些男女像痴狂般為這些活動奔走,一個會的費用就動以千計,一年之中又有許多次,地棍常藉此中飽私囊,平民因此揭債,另外如擁擠下的踐踏,爭道路的打架,搶奪竊盜,結仇搆怨,命盜的案件每每都於此發生,不停耗費錢財在這種無益處的地方上。至於鄉民迷信鬼,得了病不去看醫生求藥方,不分晝夜地只專注於祈求鬼神的祝福,還大排場地準備牲禮和舞蹈歌唱,以此作為消災解禍之法。聽從巫師神婆的建議,今日請一神,明日送一鬼,僥倖而病痊癒了,又必須花錢酬謝,如果沒有痊癒,就算前去求指示好不了,仍不後悔之前犯的錯,在死之後沒有衣棺而無法安葬,如此愚蠢妄為,實在是可悲可哀。
- Dec 02 Tue 2008 10:52
換句話說
1.《新唐書•食貨志》:
租庸調之法,以人丁為本。自開元以後,天下戶籍久不更造,丁口轉死,田畝賣易,貧富升降不實。其後國家侈費無節,而大盜起,兵興,財用益屈,而租庸調法弊壞。
自代宗1時,始以畝定稅,而斂以夏秋。至德宗相楊炎,遂作兩稅法,夏輸無過六月,秋輸無過十一月。置兩稅使以總之,量出制入。戶無主、客,以居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商賈2稅三十之一,與居者均役。田稅視大曆十四年3墾田之數為定。遣黜陟使按比諸道丁產等級,免鰥寡惸獨4不濟者。敢有加斂,以枉法論。議者以租、庸、調,高祖、太宗之法也,不可輕改。而德宗方信用炎,不疑也。舊戶三百八十萬五千,使者按比得主戶三百八十萬,客戶三十萬,天下之民,不土斷5而地著,不更版籍而得其虛實。歲斂錢二千五十餘萬緡,米四百萬斛,以供外6,錢九百五十餘萬緡,米千六百餘萬斛,以供京師。
租庸調徵收強調人丁,也就是戶籍。而在玄宗開元以後,各地戶籍逐漸久為更新而失真,人丁數和田畝買賣的不實導致了個人財產的不透明,貧富差距愈加擴大。國家又揮霍無度,在盜賊和戰事各處興起時更加深了國庫拮据,因此租庸調法實以弊壞。
唐代宗時才開始有以畝(田地)而非人丁定稅,收稅於夏秋之時。在唐德宗宰相楊炎,才正式定名稱為兩稅法,夏季收稅時不超過六月,秋季不超過十一月。設立兩稅使控管收入,根據要用的稅收多少而決定徵收多少的稅。戶頭不再分主客,而是以定居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登記在戶口名簿上;人不分丁,而以貧富為收稅標準的區分。商人繳稅是田稅的三十分之一,勞役則和一般人相同。田稅標準以代宗最後一年墾田的數量而定,派遣黜陟使(巡察本道的四品以上朝臣)按照各道人丁財產的等級徵收,免除了鰥夫、寡婦、無兄弟者、老而無子者。如果有超收加稅的情況,就依法處置。議論此法的人認為租庸調法乃太宗開創,不能夠隨意更改,而德宗仍然重用楊炎。
舊戶口三百八十萬五千戶,按比例得到主戶三百八十萬戶,客戶三十萬戶。政府以不土斷(不清查戶口)讓人民得以安定於土地不再逃亡,不修改版籍而得到真實的人口數。一年歲收錢二千五十餘萬緡,米四百萬斛,以供地方使用;錢九百五十餘萬緡,米千六百餘萬斛,以供京師。
2.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奄宦》:
且夫人主之有奄宦,奴婢也;其有廷臣,師友也。所求乎奴婢者使令,所求乎師友者道德7。故奴婢以伺喜怒為賢,師友而喜怒其喜怒,則為容悅8矣;師友以規過失為賢,奴婢而過失其過失,則為悖逆矣。自夫奄人以為內臣,士大夫以為外臣;奄人既以奴婢之道事其主,其主之妄喜妄怒,外臣從而違之者,奄人曰:「夫非盡人之臣與,奈之何其不敬也!」人主亦即以奴婢之道為人臣之道;以其喜怒加之於奄人而受,加之於士大夫而不受,則曰:「夫非盡人之臣與,奈何之有敬有不敬也?蓋內臣愛我者也,外臣自愛者也。」於是天下之為人臣者,見夫上之所賢所否者在是,亦遂舍其師友之道而相趨於奴言婢膝之一途。習之既久,小儒不通大義,又從而附會之曰:「君父,天也。」故有明奏疏,吾見其是非甚明也,而不敢明言其是非;或舉其小過而遺其大惡,或勉以近事而闕9於古則,以為事君之道當然。豈知一世之人心學術為奴婢之歸10者,皆奄宦為之也。禍不若是其烈與!
服侍君主的有兩種人,宦官就像是奴婢,廷臣就像是師友。要求兩種人的方法又不同,像奴婢的宦官以命令,像師友的廷臣以合乎道的德性。所以像奴婢的宦官精明於伺候君王的喜怒,像師友的廷臣會因君王的喜怒而感到喜怒,這是逢迎以取悅於上。像師友的廷臣精明於規責君王的過失,像奴婢的宦官以君王過失為其過失,這是忤逆君王。內臣的宦官以奴婢之道服侍其主,君王任意喜怒,外臣的士大夫違背了君王,宦官就說:「你若非盡了人臣,為何膽敢對君王不敬!」君王也喜歡以像奴婢的宦官服侍君王的態度,作為每個人臣應盡之態度;君王的喜怒對於宦官,他們是可以忍受的,若是加在士大夫身上他們是無法屈就的,士大夫們會說:「我盡人臣,哪有什麼敬不敬的道理?只要內臣愛惜我們外臣,我們自然就懂得憐身自愛。」於是為人臣者,見上頭君王的賢能與否,拋棄了師友之道而向宦官的奴性靠攏。時間一久,儒生不再通曉大義,只會聽從宦官而附會:「君王不但是老父,還是老天爺。」有些奏疏我看了是非分明當下立判,但我不敢直接說出是非所在;或是他們只會舉發小過失而刻意忽略了大罪惡,或是他們只強調於近代的事而遺忘了古人的準則,這些都被視為侍奉君主的理所當然。豈知無論人心和學術盡趨向於像奴婢的宦官,都是宦官做出來的。再也沒有比宦官更大的禍害了!
3.節錄自陳宏謀,〈風俗條約〉:
江蘇繁盛,甲於東南,人文之風雅,物產之精良,海內艷稱,惟是相尚紛華。徒事巧飾,止顧目前,罔思日後,凡昏喪逾制,男女無別,僧道惑人,地棍滋事,不但耗費財物,易致貧乏,抑且干犯禮法,有玷家風。歷任院司,屢經禁處,積習已深,執迷不悟,本部院再涖茲邦,懲惡安良,法在必行,訓俗維風,責難他諉,就其甚者,臚列告戒於後。
一婦女禮處深閨,坐則垂簾,出必擁面,所以別嫌疑,杜窺伺也。何乃習於遊蕩,少婦豔妝,出頭露面,絕無顧忌,或兜轎遊山,或鐙夕走月,甚至寺廟游觀,燒香做會,跪聽講經,僧房道院,談笑自如,又其甚者,三月下旬,以宿神廟為結緣,六月六日,以翻經十次可轉男身,七月晦日,以點肉鐙為求福,或宿山廟,還願求子,或捨身於後殿寢宮,朔望供役,僧道款待,惡少圍繞,本夫親屬,恬不為怪,深為風俗之玷,現在出示庵觀,有聽從少年婦女入寺廟者,地方官即將僧道枷示廟前,仍拘夫男懲處。
一春祈秋報,例所不禁,聚眾賽會,酬神結會,誤農耗財,久奉 上諭廣行勸誡,江南媚神信鬼,錮蔽甚深,每稱神誕,鐙綵演劇,陳設古玩希有之物,列桌十數張,技巧百戲,清歌十番,輪流疊進,更有投身神廟,名為執役,首戴枷鎖,名為赦罪,擡神遊市,鑪亭旗傘,備極鮮妍,擡閣雜劇,極力裝扮。今日某神出遊,明日某廟勝會,男女奔赴,數十百里之內,人人若狂,一會之費,動以千計,一年之中,常至數會,地棍藉此飽囊,平民因此揭債,他如擁擠踐踏,爭路打降,翦綹搶竊,結仇搆怨,命盜之案,每釀於此,不止耗錢財於無益之地已也。至於鄉民信鬼,疾病不求醫藥,專事巫祝,竟日徹夜,大排牲醴,舞蹈歌唱,以為禳解,巫師神婆,聽其剖判,今日請一神,明日送一鬼,幸而病愈,又須破產酬謝,即或不愈,止云前求未善,不悔昨非,身死之後,反致衣棺無出,不能安葬,愚妄至此,殊可哀也。
江蘇的繁盛在東南算是一等,人文的風雅、物產的精良在國內都頗受好評,只是風氣偏向靡華。逾越了禮制的事,男女都會做,例如和尚道士迷惑他人、地棍擾民滋事,不但耗費地方財物,容易使地方物資貧缺困乏,而且也犯了禮法、玷汙了家風。歷任的院司屢次禁止,但人民因積習已深而執迷不悟,部院只好再來此地必行法律懲惡安良,藉以維訓風俗。
婦女該有的禮節是身處深閨、出外坐轎垂簾、面對人群掩面,這是為了要避嫌,杜絕窺探。然而這裡的婦女為何能習慣在外頭遊蕩,少婦濃妝豔抹,出門露臉一點也沒有顧忌,無論是登山、遊寺、燒香、聽經,在僧院道房婦女們都能談笑自若,更超過的人,在三月下旬以結緣為由住在廟裡,六月六日翻經十次就可摸轉男子之身,七月以點肉鐙求福,住山廟還願求子,甚至是在後殿寢宮接受僧道款待,周圍還有惡少相圍,不是親屬還不見怪,深深感到此舉已玷汙風俗。現在出入寺院道觀,有讓少年婦女進寺者,地方官馬上將和尚道士上枷展示於廟前,並把男子拘押懲處。
春天祈求或秋天回報的酬神結會或聚眾賽會,例往是不禁止的,結果導致誤農耗財,長久以來奉行著聖上旨諭對他們勸誡。江南迷信鬼神,每在神明誕辰時就鐙綵演戲,擺設古玩或稀有物品,一次列桌數十張,至於戲劇有百種技巧,光是清唱就有十種,還能輪流疊進。更有戲劇投身神廟,扮演執役,脖子戴枷鎖,稱為赦罪,擡著神轎遊行於市,花花綠綠的香鑪、亭上的旗子、傘讓人備感鮮豔,那些擡閣上演雜劇的人們也是極力裝扮。今日某個神出遊,明天某個盛大廟會,數百里內那些男女像痴狂般為這些活動奔走,一個會的費用就動以千計,一年之中又有許多次,地棍常藉此中飽私囊,平民因此揭債,另外如擁擠下的踐踏,爭道路的打架,搶奪竊盜,結仇搆怨,命盜的案件每每都於此發生,不停耗費錢財在這種無益處的地方上。至於鄉民迷信鬼,得了病不去看醫生求藥方,不分晝夜地只專注於祈求鬼神的祝福,還大排場地準備牲禮和舞蹈歌唱,以此作為消災解禍之法。聽從巫師神婆的建議,今日請一神,明日送一鬼,僥倖而病痊癒了,又必須花錢酬謝,如果沒有痊癒,就算前去求指示好不了,仍不後悔之前犯的錯,在死之後沒有衣棺而無法安葬,如此愚蠢妄為,實在是可悲可哀。
- Nov 09 Sun 2008 13:28
情緒化下的偏見
人對於和自身契合或排斥、喜好或厭惡情緒之下所產生的偏見,再經由偏見底下所導入於針對性事物的情緒化反應,其實是還蠻普遍正常的。
只是可能讓人比較無法忍受的是,歇斯底里的情緒化...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未經吸收足夠資訊就貿然斷定偏見的正確性。
人際關係間的溝通機制照理說是可以透過積極運作,進而消弭認知差異所造成的敵視性偏見;但很多人常常利用偏見產生的排他性情緒關閉掉溝通機制,喪失了人際破洞的修復能力。
而當事者即使是到了現在依舊為當時的莫名其妙覺得莫名其妙。
對於情緒化下的偏見,我們都有必要再將心放寬一點去努力解除這種針對性強烈卻於事無補的武裝防衛。
這只是個人心得的小抒發,不是什麼想要再度長篇大論的正經文。
- Nov 09 Sun 2008 13:28
情緒化下的偏見
人對於和自身契合或排斥、喜好或厭惡情緒之下所產生的偏見,再經由偏見底下所導入於針對性事物的情緒化反應,其實是還蠻普遍正常的。
只是可能讓人比較無法忍受的是,歇斯底里的情緒化...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未經吸收足夠資訊就貿然斷定偏見的正確性。
人際關係間的溝通機制照理說是可以透過積極運作,進而消弭認知差異所造成的敵視性偏見;但很多人常常利用偏見產生的排他性情緒關閉掉溝通機制,喪失了人際破洞的修復能力。
而當事者即使是到了現在依舊為當時的莫名其妙覺得莫名其妙。
對於情緒化下的偏見,我們都有必要再將心放寬一點去努力解除這種針對性強烈卻於事無補的武裝防衛。
這只是個人心得的小抒發,不是什麼想要再度長篇大論的正經文。
- Nov 06 Thu 2008 01:10
第一次嘗試請多指教
第一次翻譯英文論文,原文改天再PO。
在兩個群組中,觀察身體的一部份在被棉花棒碰觸時,身體的活化作用會和體感覺皮質層產生連結。上述和先前提到的神經造影,甚至是不同身體部位被碰觸到的報告相符合。然而,因為沒有清晰的體位分層,讓人察覺並分辨出哪一個被碰觸的身體部位,在體位置圖中的普遍性個體差異可能扮演著重要角色。更確切地說,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研究回答出體感覺皮質層內的不同刺激物質適用於唇、臉、軀體和腳;一本著作提出一種理論:當高度變化的相同刺激物遍及各實驗對象時所產生的活化作用的模式。此外,大量關於在不同身體部位和次要體感覺皮質層的重複表現也已被發現,加上這些重複之處被當作是用於合併遍及身體部位資訊的效果。有趣的是,體感覺皮質層內的活化作用在觀察刺入針的那段期間內是在當下發生的,且意味深長地是,在使用棉花棒的那段期間活化作用變得更為激烈了。在這條發現到的線索裡,經頭顱磁刺激實驗和腦電掃描器的報告證明了身體的共鳴發生在察覺到他人痛苦的那段時間內。相較之下,這影響尚未在專家團體之間受到重視:這項活動的地位在兩個條件之間無法作互換(棉花棒和針)。
總的來說,我們的研究無疑地證明了學習經驗和後設認知在我們感覺他人痛苦中扮演了妨礙者的角色(反映出專家的心智理論和控制下的移情作用)。以建立在情感誘發下的痛苦過程為基礎的活化作用被察覺於控制組之中,是被專家組所抑制的。人們實行針刺療法後才知道在這樣的處境下會替他們的病人感到痛苦,在已知他們的訓練裡,隨處可見抑制痛苦的移情作用反應的訓練。這個對這些人來說重要的知識是指如何管理經由感覺到其他人的痛苦而引起的不愉快情緒,因此這是個必須去做的成功職業訓練。我們的結果添加了最近的發現──對痛苦的感知可以用來調整照顧的需求,就和社會與個體之間的關係一樣。不過,這論點也許日後會被眾人接受,因為顳的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中的血氧濃度相依對比分析還不夠多,無法肯定的說明著在痛苦感覺的基礎之中存在著綜合性的調整機制。要和這個問題進行對話,我們得反覆運用和結果相符合的任何可能測量過的類似範例。
- Nov 06 Thu 2008 01:10
第一次嘗試請多指教
第一次翻譯英文論文,原文改天再PO。
在兩個群組中,觀察身體的一部份在被棉花棒碰觸時,身體的活化作用會和體感覺皮質層產生連結。上述和先前提到的神經造影,甚至是不同身體部位被碰觸到的報告相符合。然而,因為沒有清晰的體位分層,讓人察覺並分辨出哪一個被碰觸的身體部位,在體位置圖中的普遍性個體差異可能扮演著重要角色。更確切地說,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研究回答出體感覺皮質層內的不同刺激物質適用於唇、臉、軀體和腳;一本著作提出一種理論:當高度變化的相同刺激物遍及各實驗對象時所產生的活化作用的模式。此外,大量關於在不同身體部位和次要體感覺皮質層的重複表現也已被發現,加上這些重複之處被當作是用於合併遍及身體部位資訊的效果。有趣的是,體感覺皮質層內的活化作用在觀察刺入針的那段期間內是在當下發生的,且意味深長地是,在使用棉花棒的那段期間活化作用變得更為激烈了。在這條發現到的線索裡,經頭顱磁刺激實驗和腦電掃描器的報告證明了身體的共鳴發生在察覺到他人痛苦的那段時間內。相較之下,這影響尚未在專家團體之間受到重視:這項活動的地位在兩個條件之間無法作互換(棉花棒和針)。
總的來說,我們的研究無疑地證明了學習經驗和後設認知在我們感覺他人痛苦中扮演了妨礙者的角色(反映出專家的心智理論和控制下的移情作用)。以建立在情感誘發下的痛苦過程為基礎的活化作用被察覺於控制組之中,是被專家組所抑制的。人們實行針刺療法後才知道在這樣的處境下會替他們的病人感到痛苦,在已知他們的訓練裡,隨處可見抑制痛苦的移情作用反應的訓練。這個對這些人來說重要的知識是指如何管理經由感覺到其他人的痛苦而引起的不愉快情緒,因此這是個必須去做的成功職業訓練。我們的結果添加了最近的發現──對痛苦的感知可以用來調整照顧的需求,就和社會與個體之間的關係一樣。不過,這論點也許日後會被眾人接受,因為顳的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中的血氧濃度相依對比分析還不夠多,無法肯定的說明著在痛苦感覺的基礎之中存在著綜合性的調整機制。要和這個問題進行對話,我們得反覆運用和結果相符合的任何可能測量過的類似範例。
- Oct 24 Fri 2008 13:56
離風很遠的道路
離風很遠的道路上,在這裡聽不到風兒的歌聲。
厚重的白淨雲朵飄蕩在碧藍天際中,類似香格里拉的形影躲藏在難以穿透的雲裡,靜靜地漂流,等待不知該等待的什麼……。
我想那東西也是和我想做的一模一樣,正在接近於徒勞無功地尋覓著另一個你吧?
道路上的影子,彼此沒有交集,沒有心跳的接觸,他們漫無目的的,朝著看不見盡頭的路緩緩前進。
風之歌還在遙遠的彼端;歌聲已經微弱的傳不進我的耳朵裡。
但我也許還依稀記得那逐漸淡化的旋律,曾經縈繞在你心頭梢上的輕柔旋律。
離風很遠的道路上,我正平靜的走著。
可能我終究會逐漸變成和那群影子一樣失去了心──
不過請你記得那份旋律,記得我。
這篇是接續著之前《給你的風》所寫的,雖然都是因為歌曲才湧生的有感而發……。
- Oct 24 Fri 2008 13:56
離風很遠的道路
離風很遠的道路上,在這裡聽不到風兒的歌聲。
厚重的白淨雲朵飄蕩在碧藍天際中,類似香格里拉的形影躲藏在難以穿透的雲裡,靜靜地漂流,等待不知該等待的什麼……。
我想那東西也是和我想做的一模一樣,正在接近於徒勞無功地尋覓著另一個你吧?
道路上的影子,彼此沒有交集,沒有心跳的接觸,他們漫無目的的,朝著看不見盡頭的路緩緩前進。
風之歌還在遙遠的彼端;歌聲已經微弱的傳不進我的耳朵裡。
但我也許還依稀記得那逐漸淡化的旋律,曾經縈繞在你心頭梢上的輕柔旋律。
離風很遠的道路上,我正平靜的走著。
可能我終究會逐漸變成和那群影子一樣失去了心──
不過請你記得那份旋律,記得我。
這篇是接續著之前《給你的風》所寫的,雖然都是因為歌曲才湧生的有感而發……。